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16 声音的产生 首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16 声音的产生 首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10: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并对发声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2.知识与技能:
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摩擦、敲打、弹拨、撞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2)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3)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演示材料。
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限时作业、橡皮筋、塑料保鲜袋、直尺、小军队鼓(豆粒、鼓槌)、音叉、水槽(内装水)、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不好?同学们可以边跟唱边做动作。(播放《幸福拍手歌》)
师:好,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幸福拍手歌》好不好听?优美的歌曲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歌曲就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预习展示)下面交流一下我们课前收集到的声音。
生:说话声、风声、雨声、雷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
师:很好!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可以明显的看出大家对本课的预习非常认真,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还将继续对大家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解,希望大家好好表现哦。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几种声音,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想一想:
1.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你能想到什么?(播放声音素材)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会是一种什么情况?
2.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问题呢?
生:……
师: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制造声音,观察现象
1.使物体发声,初步感知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听了几组声音,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制造一些声音。请同学们拿出活动材料中的塑料保鲜袋,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来?
(学生实验,请学生把方法演示出来)如:摩擦、弹拨、敲击、吹气等等。
师:同学们用了许多的方法让保鲜袋发出了声音。那么,我们现在不借助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让身体发出声音来?
(学生思考,请学生演示方法)好,同学们都能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2.通过实验作出猜想
师:同学们,我们用了许多方法让保鲜袋、身体等这些物体发出了声音,这些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作出你的猜想,并把你的猜想写下来,记在实验记录单上。
师:好,同学们都作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3.介绍实验材料,讨论发声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都有什么?出示(钢尺、橡皮筋、小鼓)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师:实验时注意,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还要控制好声音的大小。
(学生分组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做的都很认真,下面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
A:我们用压、拨的方法,让钢尺发声。
B:我们让橡皮筋发声的方法是拉、弹。
C:让小鼓发声,为了清楚的观察到现象,运用辅助材料——豆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让钢尺、橡皮筋、小鼓发出声音,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4.收集实验记录单,讲评实验现象
师:谁来说说你研究的这些物体时,看到的,感觉到的?
(收集实验单,并通过投影仪向大家展示,做简单点评。)
5.利用其它物品,进一步探究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工具。是什么呢?(出示音叉)谁能让他发出声音来。(学生演示)我们敲击这个音叉,它会发出声音来,我们来摸一下这个发声的音叉,说说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那么当这个音叉发声时,你们能看到它有什么变化吗?
师:那么为了更清楚的看到音叉的变化,我们借助一个辅助工具——水槽。我们把不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面有没有变化?再把发声的音叉放水中观察,水面有没有变化?水为什么会跳动?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提出问题,得出结论
师:我们通过上面的大量实验,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们本身都有什么共同的现象?(抖动、振动、跳动等)
师:“抖动”也就是我们科学中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发出声音,物体必须“振动”。
师:同学们试着总结一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下面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用手摸喉咙,说:“我爱学科学”,体会发声时和终止发声后,有什么变化?这个现象也说明了振动产生声音。
五、实验操作,再证结论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清楚了。老师这还一个材料,是什么呢?它的学名叫“音钹”,俗称“镲”,当把它敲响,是响一声就不响了吗?那这个声音在延续,说明音钹一直在“振动”。
师:那么有什么办法让这个声音立即停止呢?(学生操作)
小结:对,把它靠在衣服上,它就停止发声了。这是为什么?那这个实验说明振动停止,声音就立即停止了,进一步证明了“物体发声是振动的原因”。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关于声音你还想研究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