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上册科学教案 -11 导体和绝缘体 首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 上册科学教案 -11 导体和绝缘体 首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首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10: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科学探究:经历检测物体是否导电的探究过程,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8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理解根据物体材料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
教学流程:
本课是一节操作实验课,教学过程采用了小学科学“研学导探”教学模式中小学科学实验课“问题—猜想—实验—发现 ” 的教学模式(操作实验课),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模式:
流程:
具体操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电路检测器
学生准备:研学案、电路检测器、18种检测材料:橡皮擦、纸片、铁钉、木棋子、金属棒、塑料棒、竹棒、铅笔芯、回形针、马赛克、泡沫、钳子、磁铁、玻璃片、橡皮筋、棉线、螺丝刀、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PPT出示漫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男孩触电以后,爸爸妈妈两人都去施救,可是妈妈也触电了,爸爸却没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回答。
【设计意图:漫画形式呈现故事,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并借此了解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知程度。】
二、引导猜想,明确方法
1、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体中,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怎样验证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把检测物体接入电路中或直接提出用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实验验证的意识和初步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2、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能否导电?请阅读书本P11,了解检测方法。
小结检测方法并板书:(1)预测;(2)检查;(3)第一次检测;(4)重复检测,记录结果;
3、在检测前后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
小结: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先检查电路检测器,并重复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自主研学,明确检测方法,根据实验操作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请两位学生台上演示检测过程,组织在座学生进行纠正。
注意引导:操作是否规范性?有否及时记录?
三、实验操作,探究真理
1、小组合作研学:根据检测方法,小组合作检测材料,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分开摆放,难以分类或存有疑问的物体放于讲坛。请及时做好记录,完成研学案【任务2】的填写。
(预测:实验材料中的铅笔芯、螺丝刀两物体,学生的预测与检测结果会有冲突;学生对钳子导电性的分类有疑问。)
2、整理实验记录:请各小组整理实验记录,讨论并完成研学案【任务3】。
3、实验汇报:小组把分类好的物体放在实物投影上汇报,容易导电的物体有多少种?它们分别是什么?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又有多少种?它们分别是什么?
教师根据汇报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或评点。
4、解决问题:在检测观察中,对这些物体(指讲坛上难以分类的物品)有什么疑问?
5、认真观察容易导电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这些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呢?
6、明确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完成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把它们称为绝缘体。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发现的研学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丰富的、有对比性的实验材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导体与绝缘体的特点。】
四、知识运用,拓展延伸
1、PPT出示使用家电注意事项图:仔细看图,想想咱们日常使用家电时需要注意什么?
2、假如在教室里出现触电事故,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懂得如何安全用电。引导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正板书: 副板书:
5 导体 和 绝缘体 检测方法:
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1、预测
大多数金属、石墨等 木、 纸、 棉等 2、检查
3、第一次检测
4、重复检测,记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