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
2.八大行星的分类、排序、运动、概貌等基本特征;
3.了解八大行星的卫星系统;
4.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及其性质;
5.了解彗星的构成和特征,认识哈雷卫星;
6.了解流星和陨星,知道小行星和陨星对地球的撞击。
【教学重难点】
八大行星的分类、排序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图片:食现象,金星凌日现象。
过渡:太阳并不是孤零零的一颗恒星,他拥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叫做太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太阳系的组成:
定义:太阳系是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许许多多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庞大的天体系统。
提问:太阳系中谁是老大?
分析:太阳是老大,所以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间,其他天体都在他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补充:那太阳为什么可以当老大呢?
分析:他的质量最大,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有能源辐射,能发光发热。
2.八大行星:
完成表格,请学生来介绍每个行星。
行星名称
别称
行星之“最”或最显著特征
有无卫星/光环
水星:
辰星。
离太阳最近,体积、质量最小,公转周期最短。
无卫星、无光环。
金星:
启明星、昏星。
最亮,离地球最近。
无卫星、无光环。
地球:
唯一有生命。
有卫星、无光环。
火星:
荧惑星。
人类探测器最先登陆,人类最感兴趣的。
有卫星、无光环。
木星:
行星之王。
体积、质量最大,卫星最多,南半球大红斑,白色极冠。
有卫星有光环。
土星:
镇星。
光环没美丽。
有卫星有光环。
天王星:
躺着公转。
有卫星有光环。
海王星:
笔尖上的行星。
离太阳最远。
有卫星有光环。
活动:
请八位同学来抽签,每位同学对抽到的行星名称先保密,以第一人称讲述这颗行星最显著的一个特征的方式,让同学们来猜一猜这颗行星的名称,看哪位同学的表述最精准!
八大行星运动特点:
(1)近球体:形状接近球体。
(2)共面性: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3)共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绕太阳转动。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金星除外。
(4)近圆性:公转轨道近似于圆,除水星轨道较扁。
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质量较小,离地球较近(水金地火);
巨行星:质量和体积都很大(土木);
远日行星:离太阳最远(天王、海王)。
3.卫星:
在近圆形的椭圆轨道上绕着各自的主行星自西向东在不停自转和公转。所有的卫星自身都不发光,它们靠表面反射太阳光才发亮。
图片:地球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
火星的两颗卫星:火卫一火卫二。
木星和它的卫星:卫星最多(63颗);
土星和它的卫星(60颗);
天王星和它的卫星(27颗);
海王星和它的卫星(13颗)。
4.太阳系小天体:
(1)位置:在火星和木星之间;
(2)特点:体积小,质量小,形态各异,数量众多;
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不会自己发光。
(3)成分:有的是石头,有的是碳、铁质;
(4)数量:约有50万颗。
第一颗小行星是谁发现的?
意大利科学家皮亚齐在1801年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我国称“谷神星”。
中国第一个发现小行星的人是谁?
1928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发现了一颗小行星,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
试说说恐龙灭绝的原因。
5.彗星:
(1)特点:绕日公转,轨道扁长,不能自己发光,体积小,质量小;
(2)成分:岩石颗粒和一些冰块,又称“肮脏的雪球”;
(3)结构:彗核、彗发和彗尾;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彗星和彗星资料最丰富的国家,保存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6.流星:
区别“流星体”,“流星”,“陨星”。
(1)流星体是绕日运动,比小行星更为细微的星体。
(2)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发生剧烈摩擦,熔化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芒,形成流星。
(3)坠落地面的流星,叫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