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想一想?从线条勾画、形象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在中国古代,政权更迭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和平过渡也有暴力夺权,关于暴力夺权同学们能总结出有哪些形式吗?(农民起义、外来入侵、大将夺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从线条勾画、形象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黄袍不是寻常物,
谁信军中偶得之。
——明 · 敖英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消除南方割据政权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军事上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军事上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兵将分离政策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政治上①中央:在中央,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阅读材料分析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 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政治上②地方: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漫画反映出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经济上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北宋转运使的设置,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经济上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总结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皇 帝中央集权削弱
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 政事堂、枢密院 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 参知政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君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唐朝武将对文人怎样的态度? (五代十国)后汉名将史弘肇(zhào) 说:“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 ( 毛笔 ),焉足用哉!” (安定朝廷,平定祸乱,只需用到武将,至于士人文官,能顶什么用!)
——薛居正《旧五代史》卷 107《史弘肇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①重用文官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措施①重用文官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表现政治地位提高唐宋时期平均每年科举取士录取人数对比表“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宗时代,位居枢密使高官的大将曹彬,谨小慎微,“ 遇士(大)夫于途,必须引车避”。 (翻译:在路上遇到士人,一定要把车停在一边避开他们)
——(元)脱脱《宋史 ? 曹彬传》文人社会地位提高,超越武将 (宋)东京郓(yùn)州士子,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
——(元)脱脱《宋史·许将传》舆论地位大大提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从线条勾画、形象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重文轻武
政策的实施能够自由谈论政治有广阔的入仕渠道(科举)社会地位提高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从线条勾画、形象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轻武就是不重视军事吗?赵匡胤为什么轻武?? 材料一: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万。
——部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P31相关史事 不是。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课 北宋的政治从线条勾画、形象等角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编者对宋太祖的形象刻画有何用意? 从“动机与后果”的视角,分析北宋统治者倡导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历史现象。
? 动机:为巩固统治,稳固政权,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武将专权的教训,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后果:通过重文轻武的国策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高,但也造成文人当道,战斗力不强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