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第2节 密度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
教材分析
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密度知识是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必要基础。由于概念抽象,学生不易掌握,所以本节内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学情分析
由于密度概念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探究,体会密度概念的由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对物质的特性有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出密度的概念
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值的物理意义,可用类比法,与速度概念作类比。
尽量使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方法:学案预习法 分组实验法 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
(1分钟)
自主预习
(15分钟)
课堂导学
(20分钟)
当堂检测(6分钟)
传说某国王怀疑工匠给他制作的王冠不是纯金的,要求阿基米德帮他鉴别。你知道阿基米德是利用什么知识进行鉴别的吗?(他就是利用密度知识成功鉴别了王冠是否纯金)
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我们一起来学习“密度”。
PPT课件展示预习导学案
组织合作小组根据预习案自主学习本节内容,教师巡视指导答疑。
预习案内容模块:
1、知识准备2、教材助读
3、预习自测4、我们的疑惑
学点一: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PPT展示探究内容
探究: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表格提前发到组里)
实验1:取体积分别为10CM3 、20 CM3 、40 CM3 的三个铝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铝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一中。
实验2:取体积分别为10CM3 、20 CM3 、40 CM3 的三个:铜块,用天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并求出每个铜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填入表二中。
指导学生小组间交流数据,教师统一两个表格中数据,PPT展示。
问题1:分析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问题2: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说出你的分析过程和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分析比较过程和所得结论。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这个定值大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这个比值反映的物质的一种性质,以及图像法分析数据的简洁性和直观性。
板书: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2、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学点二:密度
师: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这种关系?
继续提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及时释疑和补充)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公式:ρ=m/v(V= m/ρ m=ρV)
单位:kg/m3 g/cm3 (用具体的数据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密度单位的由来)
指导学生查看密度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信息。
板书:
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②密度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重点讲解)
③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
(物理意义)
学点三:密度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强调求解计算题的格式和步骤,注意单位的统一。
思考:从该题中,你就密度的实际应用方面,有何启发?
进而思考:对于体积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可以怎样利用密度得到体积?
(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
PPT展示题目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表扬优点。
学生聆听
先通读教材,勾画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完成预习案上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解决)
小组合作探究:
4个小组完成实验1,另外4个小组完成实验2.
小组间交流数据信息
小组内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学生回答问题
查看密度表,分析对比总结规律,并回答问题。
思考老师问题。
答:对于不方便直接测量质量的庞大物体,可通过它的体积与密度计算得来。
答:先测出物体质量,再利用
V= m/ρ,间接求得。
学生完成题目
代表到台上展示
从故事中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由学生亲自做实验,进行探究,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密度的概念很有帮助。同时,加强学生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全员参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总结方法等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知识迁移。
反馈练习
检验效果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由学生回答和补充完整)
布置作业
(1分钟)
P116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板书设计
第2节 密度
一、实验探究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m/v(导出公式:V= m/ρ m=ρV)
(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3、单位:kg/m3 g/cm3
三、规律:
1、同种物质密度一般小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3、水的密度:ρ水=1×103kg/m3
教学反思
1、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做到合理分工合作,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2、学生对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很有长进,能够很快从中找到规律。
3、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亲自实验探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从当堂检测来看,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比较满意。
5、本节课预习导学案的问题设置再细致一些,引导性再强一些,学生自学起来,难度会更加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