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课件-2.5 地表的变迁(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课件-2.5 地表的变迁(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18:4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地表的变迁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表的变迁 13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科学问题到运用科学规律解决科学问题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这之前,学生们刚刚学过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而热胀冷缩、流水及风的搬运作用,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何让学生经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它们互相联系,以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及侵蚀的过程和定义。
此外更重要的是,借此引发学生对更多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这样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本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实验探究课。
教材分析
“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经过三年多的科学教育,学生基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学前已基本掌握并具备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基础及探究方法。
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学情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突破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1.教师做好准备实验,掌握好时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2.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骨干担任小组长。
3.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 程,要准确、及时、客观、公正。教法学法及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1.自主探究法
2.实验、合作交流法课前准备1.分组实验《岩石变细沙》器材:酒精灯、火柴、盛放水的器皿、镊子、小石块
演示实验《流水的搬运》器材:托盘、沙石、水、量杯
2.图片、视频课件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龙化石和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化石有什么
作用?这里为什么会
出现海洋生物
的化石?这些化石能
说明什么?学习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
——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设计实验,动手验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什么力量改变了地表?探究岩石变细沙实验方案哪些我们在课堂上能用实验证明?各小组根据提供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商讨方案。(本环节3—5分钟)探究岩石的风化温馨提示:
1.小组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完成实验,填写报告。
2.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岩石变细沙的实验(10分钟)实验报告
探究的问题:岩石变细沙
作出假设:温度的变化,热胀冷缩会让岩石破裂
实验方案:用镊子夹住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岩石情况,并做记录。
实验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回顾本次实验,思考探究实验的步骤是什么?最佳实验小组:制定计划科学合理,实验现象观察仔细,结论合理,展示交流清晰明了。
最佳组织小组:小组内分工、协调及完成实验好,纪律好。
最佳评价小组:在互评环节表现突出。评选最佳(本环节3分钟)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什么力量可以把这些风化后的碎石带走?探究岩石的侵蚀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利用器材,设计方案, 教师演示,改进补充。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 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
产生了什么影响?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人类的这些行为对吗?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