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2-04 09:35:39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 C 2. C 3. A 4. D 5. D 6. C 7. B 8. A 9. A 10. D 11. C 12. C
13. 直线传播 会聚
14. 放大 虚 折射
15. 漫反射 黑色
16. 黑 白
17. 增大 增大
18. 60° 减小
19. 如图所示。
20. 如图所示。
21. (1)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2)到平面镜的距离 (3)大小 (4)不能 虚 (5)不变
22. (1)使像能完整地成在光屏的中央 (2)5 (3)倒立、缩小的实像 15 (4)远离
23. (1)光源(激光笔等) (2)沿光路用铅笔相隔一定距离在纸板上各标两个点,再过两点用直尺、铅笔将光的路径画在纸板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给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编号(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4)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5)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4. 解:该透镜是凸透镜。近似平行光的太阳光经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而此时兔子所在位置正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故出现以上情景。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检测卷
[检测内容:第四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 射击时的瞄准要领“三点成一线”
B.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C. 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D. 人不能看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
2. 如图是晚上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大灯部分的光路简图,在晚上开车时(  )
A. 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B. 干燥的路面发生光的折射
C. 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 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 《史记》《梦溪笔谈》中都有海市蜃楼的记载,宋代大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中也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海市蜃楼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A. 光的折射 B. 光的反射     C. 光的直线传播 D. 光的色散
4. 阳光下,在平静水面上观察水中的鱼,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 只有甲图能看到鱼 B. 只有乙图能看到鱼
C. 只有丙图能看到鱼 D. 四个图都能看到鱼
5. 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B
C D
6. 下列光路图错误的是(  )
A. 放大镜成像 B. 小孔成像
C. 光由空气斜射到水面 D. 近视眼的矫正
7. 如图所示,小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图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成的像是虚像
B. 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C. 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D. 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大,可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8. 如图所示是常见的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示意图,现要进行视力矫正,则下列判断及矫正措施正确的是(  )
A. 甲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B. 乙是近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C. 甲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凸透镜矫正
D. 乙是远视眼的示意图,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9.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照相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 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 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 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10. 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穿衣镜中看到的人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显微镜目镜看到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⑥望远镜物镜成的像
A. 反射成像的有①②⑥ B. 折射成像的有②④⑤
C. 属于实像的是③⑤⑥ D. 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
11. 如图所示为同学们学习光学知识时的小制作,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自制针孔照相机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自制潜望镜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C. 自制万花筒中,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D. 自制照相机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12. 有一盛水的圆柱形敞口容器,水面的升降可由进水管和出水管调节。在其右侧某一高度朝确定方向射出一激光束,在容器底部中央产生一个光斑,如图所示。该光斑(  )
A. 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B. 是激光束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上升
C. 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左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D. 是激光束经水面折射后形成的;若向右移动,表明水面下降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3. 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我国古代《周礼》一书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火于日”的记载,这里的“夫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作用。
14. 清晨,草地或树木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了 镜功能的结果,形成了放大的 像,这是由于光的 现象造成的。
15. 教学投影仪屏幕制成凹凸不平的表面,这是为了使光发生 。在只有红光的暗室中看紫色的花,花是 的。
16. 为了探究颜料和色光混合后的颜色,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由实验可知,颜料混合A处颜色为 色,色光混合B处颜色为 色。
17. 市场上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 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18. 如图所示,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经镜面反射后,反射角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三、作图题(第19小题5分,第20小题5分,共10分)
19. 如图所示,一束水平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在交界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在图上作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0. 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
四、实验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7分,第23小题8分,共21分)
21.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
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 小亮同学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调整的目的是 。
小亮同学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cm
像距/cm
像的性质
1
20
6.7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5
7.5

3
10
10
倒立、等大的实像
4
7.5

倒立、放大的实像
5
4
——
正立、放大的虚像
(2)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在表中填出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
(4)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23.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
(2)若按如图1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

图1 图2
(3)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出现这一问题,实验时应该: 。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线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5)海若将一缺角的纸板按如图2所示方式放置,让光沿直线AO入射,接着她以ON为轴旋转缺角纸板,发现无论缺角纸板旋转到哪个角度,反射光线都只出现在入射光线所在的纸板上,在缺角纸板上没有显示出反射光线。这一现象说明了: 。
五、简答题(共7分)
24. 如图所示的漫画中,烈日下坐在透镜后的兔子洋洋得意地“欣赏”窗外景色,却不知头上已冒出“青烟”。试分析,要出现漫画中的情景,透镜是什么透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