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干湿地区(二)
导入新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习新教材
二、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三、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复习巩固
1.结合学过的地理知识,填写下列表格,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条件的差异性。
2.写出下列地区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教后一得:
本节知识是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知识,掌握该知识的关键是建立空间观念,把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以图载文,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讲清原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