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教案
抚顺市顺城区戈布一校
张智慧
一、学情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湖北版)四年级下册《到生物园里学科学》单元中第2课。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长发育起始阶段。与以往教材相比,就内容而言,湖北版教材突出了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突出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节课中“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在训练学生对照实验的设计,“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实验重在训练学生抽样检测的方法。对照实验的设计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学会这种方法也为今后科学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对科学课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种子的萌发有感性认识,不少学生种植过植物。),好奇心强、大胆、好动、敢问敢讲,无意注意占明显优势,本节课通过分析、展示查阅资料、讨论设计探究方案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品质。并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潜能。
针对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而逻辑思维欠缺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材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并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和抽样检测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照实验的设计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30粒菜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Flash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课件及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图片;被部分切除的种子发育情况的课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二)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师:大家想一想,你对种子萌发这一现象还想研究一些什么问题?(边说边极书课题)
1、整理问题:
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剥了皮的种子能生长吗?
切了芽的种子还能生长吗? 有什么办法控制种子发芽?
……
2、初步解决问题:
师:课前大家查阅了许多资料,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交流回答。)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对“种子发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种子发芽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开展探究活动。]
活动二: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1、提出假设:
师:我们已经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问题需要我们来共同解决。我们先来设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2、制定探究方案:
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资源共享,把收集的资料发布出来,让大家共享,真正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及时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科学是严谨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思路必须要清晰;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体验协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相互倾听,达成共识,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实验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培养学生整体考虑问题的辨证思维。]
活动三:验证我们的猜想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进行对比。)
[学生注意观察、记录的方法,培养学生重证据及坚持中长期观察、研究的情感态度。]
活动四:自由活动
一)交流展示研究结果。
1.分析实验数据。
2.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二)学生自我评价
完成个人评价表格。
[让学生侧重于观察态度和观察习惯、观察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本次活动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对自己的表现给予恰当正确的评价。]
活动五: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的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同时发挥实验小组的作用,使学生能持之以恒的进行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