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20:0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二)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三)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二、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难点:观察加热白糖的过程,分析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三、教学准备
一次性杯子、豆子、盐、筛子、A4纸、筷子、金属勺、白糖、蜡烛、火柴、玻璃杯、实验记录单(每组各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学
师:同学们,科学是一门非常奇妙的学科,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神奇的事物和现象。比如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件):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那么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将开展本节课的第一项学习活动,请大家自学课本28-29页第二小节内容,同时思考并尝试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用序号标记出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步骤。(画书上)
2、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加热白糖实验的注意事项。(写纸上)
3、圈出课本上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画书上)
(提示:自学完成后,可将自学成果放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互相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
1、充分发挥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媒体——科学课本的导学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课本进行初步的学习和理解,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二)互动交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件)
1、混合盐和豆子
同学们,今天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相应的实验材料,当然其中的沙子被老师替换成了食盐,不过丝毫不影响实验效果。下面我们将用桌子上这几种常见的物质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那就是把盐和豆子这两种物质混合,看盐和豆子会不会发生变化?(板书:混合盐和豆子)
(1)实验报告单:
《混合盐和豆子》的实验报告单
组别: 组长: 记录员: 操作员: 发言人:
一、研究的问题:把盐和豆子这两种物质混合,盐和豆子会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
二、我们的猜测: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现象:需要从混合前、混合后、分离后三次进行描述。(温馨提示:观察是否变化时,可以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
盐和豆子和混合实验记录表
实验现象
盐的特点描述
豆子的特点描述
形态
颜色
气味
形态
颜色
气味
混合前观察
混合后观察
分离后观察
五、实验结论:(提示:回答时要完整,从哪些方面观察的,物质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2)汇报:小组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汇报观察结论。(实物投影汇报)
(3)小结:盐和豆子混合后,盐还是盐,豆还是豆!物质没有明显变化,也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将沙换成食盐,一是食盐颗粒比较均匀且不容易沾在黄豆上,学生实验观察时比较容易分辨;二是向学生渗透一个理念,即科学实验要本着精确和便于操作的目标,个别物质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
2、加热白糖的实验
课本28页有句话,(课件展示)在科学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样重要。我们再来做个加热白糖的实验,看看物质有没有明显变化?(板书:加热白糖)
(1)分组实验:学生分工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重点提示:发现明显变化时要及时记录。
《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实验报告单
组别: 组长: 记录员: 操作员: 发言人:
一、研究的问题: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白糖会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
二、我们的猜测:
三、注意事项:
本实验补充提示:(此处需要课件展示)
(1)蜡烛可以放在玻璃杯中,下垫一张A4纸;
(2)用完的火柴吹灭后可以放在玻璃杯中;
(3)汤匙加热完后,同样可以放入玻璃杯中。
(4)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白糖的点滴变化,发现明显变化时要及时记录。
四、实验现象:(温馨提示:观察是否变化时,可以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
白糖
实验前
实验后白糖变化的过程
形态
首先变成( )然后变成( )最后变成( )
颜色
首先变成( )然后变成( )最后变成( )
气味
最后变成( )
五、实验结论:(提示:回答时要完整,从哪些方面观察的,物质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2)汇报:学生分组交流、整理观察到的现象。小组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汇报观察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记录单汇报)
(3)小结:加热白糖后产生了新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物质),那这种黑色的新物质,我们在生活中通常叫它什么?碳(课件展示焦碳图片)
【设计意图】
科学实践关注具体的学生活动,课堂探究活动在“动脑”、“动手”之外还要“动嘴”、“动笔”。“动嘴”通常以开放性讨论和课堂科学辩论的形态呈现,“动笔”则是以书面形式进行科学论证。为此本环节涉及到的两个分组实验,通过让学生“动脑”“动笔”对完善实验报告单、“动手”“动脑”完成实验操作以外,同时关注学生“动嘴”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整个活动安排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从小组分工、提出问题、猜测,到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等,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实验程序,确保安全操作、正确操作,从而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三、达标测评
1、对比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问1: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们做的这两个实验都是关于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说一说,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吗?
问2:那么根据我们自学任务的第三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什么,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什么?(板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问3:请学生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完整地和大家读一遍?(生读)
问4:要求学生根据两个定义概括一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一个本质区别。(板书: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问5:那么大家又是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呢?
(补充说明:形态变化不代表就产生新物质,颜色、气味等的变化才说明有新物质产生。可以进行举例便黄豆粉碎,盐和水混合变成盐水就是物理变化。)
问6:请同学们列举一下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说明你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
通过6个问题的问题链,使学生完成了前面“自学”和“实验”两个大环节的知识提炼任务,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重点,并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最基本的认识,达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拓展延伸
1、白糖融化
白糖主要成分为蔗糖,熔点为185~186℃。白糖加热,首先会让它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即变成液体的白糖,俗称糖水,这时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会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碳化,能闻到焦味,产生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如果再继续加热,黑色的碳还会燃烧起来。?
2、蜡烛燃烧
出示课外资料阅读(附图):蜡烛燃烧时,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水会转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如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烟,或者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用刚才的金属匙举例)同时,蜡烛燃烧时会先融化为液态的蜡油再提供燃烧,同时蜡油再次冷却凝固还可以形成蜡。
问题:通过这两个科普知识,大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设计意图】
两个科普小知识的展现,一是减轻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有些知识让学生当前知道即可,没必要深入研究,如白糖的熔点,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二是对于加热白糖的物理变化,在实验中很难进行准确的观察,稍一加热,就已经开始了碳化进程,对于开始的物理变化,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不如直接告诉学生问题所在,这样也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五、评价总结
大家学得真棒,那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家庭作业】将两份实验报告单补充完整。
六、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
什么变化
混合盐和黄豆:没有产生新物质———— 物理变化
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加热白糖: 产生了新物质 —————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