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RJ 三年级上
语文园地七
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身边的“小事”。
要求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不文明或令人感
到温暖的行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交际内容
口语交际
组内交流
说说教材插
图的内容
汇总意见
说说你对这些
“小事”的看法
说说你发现的其他“不良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
1.注意倾听;2.抓主要信息;3.记关键词;4.可以追问;5.不要遗漏
交际指导
观察插图
公共秩序———上公交车时随便插队。
旅游文明———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树木上攀爬、拍照。
公共礼仪———一位青年进门时为后面的人扶住门。
图2:
图1:
图3:
公共环境———及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
图4:
(插图见课本P97)
交际范例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家饭馆吃饭,有一对母女也在吃饭。那个小女孩把盘子里的菜汤洒了一桌子。小女孩的妈妈也不收拾,吃完饭带着孩子扬长而去。
我觉得,文明就在举手投足之间,一点小事就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我。这个小女孩只有两岁左右,她正在吃雪糕,她妈妈嘱咐她不要把奶油滴在地上。
小女孩就拿着雪糕摇摇晃晃地走到垃圾桶旁边,把头探到垃圾桶上边吃,化了的雪糕全部滴进垃圾桶里。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这么自觉地爱护公共卫生,好多大人都做不到。我们都要向这个小女孩学习。
今年春天我们去春游,岳涵忘记带午饭了。中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你可真粗心,下次一定得记住。”有的说:“你今天中午要挨饿了,真可怜。”只有陈洁什么也没说,她把自己的面包一分两半,一半给了岳涵,一半自己吃。我觉得陈洁是真正在帮助同学,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安慰别人不如伸出援手。
习 作
我有一个想法
此次习作的主题是“我有一个想法”。要求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以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①描述现象
③说出想法
②分析原因
④说明理由
具体事例:行人翻越护栏
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惩罚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公德心差,缺乏生命意识
把翻越护栏的行为定为违法行为,对违法的人严惩不贷
我有一个想法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看到不少市民不时从一处被破坏的隔离栏的缝隙中穿过。其中一位刚买完菜回家的老人,手中提着蔬菜篮翻过隔离栏,刚跑过机动车道,差点被一辆由南向北驶过的轿车撞上,场面十分惊险。而就在缺口旁,醒目地立着一块写着“禁止翻越”的警示牌,来往行人却视若无睹①
①用具体事例描述自己关注的现象———行人翻越护栏。
交际指导
人们为什么要冒险翻越护栏?有人说,当然是为了少走几步路了,懒呗。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这些人的公德心差,生命意识淡薄。②
怎样才能有效禁止行人翻越护栏呢?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翻越护栏的行为定为违法行为。③违法翻越护栏的人,一旦被抓住就要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罚款、拘留、通知单位……这些惩罚都不为过。因为,“没有惩罚
② 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非常深刻。
③ 简洁明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再者说了,翻越护栏抄近道,既有违法律规定,又有损城市形象和个人形象,就应该受到惩罚。④ 相信这样,人们就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摒弃各种交通陋习,文明出行、安全出行。
大家觉得呢?
④详细而又逻辑清楚地说明自己的理由。
名师点评
小作者就自己关注到的行人翻越护栏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描述现象简明扼要,讲述想法清楚明白,说明理由有理有据,是一篇不错的习作。
本次交流的内容是做摘抄笔记的方法:
交流平台
一是选择好的语句,并按类别进行摘抄,如写人的外貌的语句、动作描写的语句;
二是就摘抄的内容写感受,进行小练笔;
三是注明出处,以备查阅。
一群孩子,或把小脑袋从大人身边或大人们的大腿间钻出,或爬到墙头上傻呆呆地望着。他们中间的一个,忽然地,也不知为什么,心里感到特别快活,和伙伴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蹦蹦跳跳,打打闹闹,又不时安静下来,直着脖子,用好奇的眼睛,出神地望着他们。
他们那些修长的枝柯互相抚摸,像盲人一样,以确信大家都在。每当狂风劲吹,想把他们连根拔起,他们就张拳怒目,挥动手臂。平时他们只是和睦地轻轻细语。
拟人句
动作描写
曹文轩《甜橙树》
[法国]列那尔《一个树木之家》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孩子们好奇的大眼睛。
这些树像人一样,它们亲密团结,互相支撑。我们人难道还不如树吗?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这小家伙摔得还挺重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妈妈累得快走不动了
?她笑得前仰后合
提示:“得”字及后面的内容能让被描述的情形更加具体生动。
?
?
?
?
?
怎样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加点的词句是需要强调的重音。重音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1)可以重读,如第二句中的“一点儿”;
(2)可以轻读,如第一句中的“真的”;
(3)可以慢读,如第三句中的“不懂就要问”。
? ?
? ? ?
? ? ? ? ?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1)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2)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我发现:每组句子中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的是相同的词语,这是一种叫“顶真”的修辞手法。
我能接着往下说:弯弯的小桥旁边有一只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上坐着一个少年。
英
yīng
及
jí
柔
róu
雾
wù
蒙
méng
奏
zòu
煤
méi
翅
chì
书写提示
本栏目主要练习撇和捺的书写,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才会更优美。
日积月累
··································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①一色裁②,
芙蓉③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①罗(luó)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fú róng):荷花
【诗意】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和荷叶仿佛一色,出水的荷花正向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采莲女们进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歌声传来才觉察到有人在荷塘采莲。
王昌龄(697~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作者】
诗歌在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第二句描绘的是这样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是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第三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末句除了从侧面反映出少女被荷叶遮蔽,难以被发现之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描绘出了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形象。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