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3 12: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大交融:民族迁徙,杂居相处。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融合。【学习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取胜的
原因。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基
本史实及影响,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
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
观。
4世纪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与南方的东晋政权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温故知新东晋大败前秦 383年前秦---东晋87万对8万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自主归纳前秦政权瓦
解,北方再
度陷入分裂
割据状态以少胜多一、交往中的冲突——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前秦、东晋两方面分析)
是否说明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 前秦:
东晋:①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
③指挥失误……. ①战术正确,指挥得当。
②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说明:统一的条件还不成熟猜猜成语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北望八公山,一草一木似晋兵
风吹鹤叫,好似吹命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东山再起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 ,
年统一黄河流域439北魏鲜卑族的发展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
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北魏建立后,逐步接受中原汉族农耕生活方式,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特别是在北魏统一北方后,广大汉族臣服于北魏,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
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平城洛阳 措施:二、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内容1. 迁都洛阳 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迁都洛阳,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措施: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①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②③④移风易俗 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学习与探究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中兴孝文帝改革作用:西晋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前情回顾。民族交融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交流。
促进民族的大交融以史为鉴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以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1.对改革开放2.对民族关系 我国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互相学习(农业---畜牧业)相互借鉴与吸收(食物、服装、用具等)学习汉族,实行君主专制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相互借鉴与吸收阅读课本88页,找出民族交融共同进步的表现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胡人汉服汉人胡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 人 胡 食 汉 人 胡 食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游牧农耕三、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考古断定边境汉人《二牛抬杠图》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边境汉人《放牧图》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文化艺术的交融交融中的发展——北方民族大交融 改变汉人席地而坐的习俗,丰富和汉族生活你知道凳子椅子的来历吗?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
汉人最初是席地而座床传入中原后,很快受到
部份汉人的欢迎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影响:
(1)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回看历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实现共赢,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进步,相信在这种民族力量的推动下,一定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交往中的冲突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交融中的发展淝水之战小结交融中的发展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重要
财富。我国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
  ——2015年9月30日 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
结优秀代表 时强调。“平语”近人 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
B.大臣和军民支持苻坚率军攻晋
C.晋军大败前秦军队
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的是(? )
A.说汉话 B.穿汉服 C.改汉姓 D.依法治国
3、一位西域商人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测评反馈BDD 4、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④测评反馈B生产、生活方面(经济)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方面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民族心理
方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政治方面连连看 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皆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 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图)
请回答: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