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3 14:3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综合素质检测
(时间:120分钟 分数: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失踪/淙淙 长廊/朗读 编译/遍体鳞伤
B.红绫/凌乱 凝望/疑惑 膨胀/怅然若失
C.蜷伏/卷曲 辩护/辨别 怂恿/勇往直前
D.怪诞/涎水 哺乳/辅助 禁锢/固若金汤
2.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短短的午睡时间,可以让你在下午乃至整个晚上都神采奕奕。
B.《我的前半生》刚播出不久就引发争议,人物设置、故事剧情与原著大相径庭。
C.我国某些地区猎杀野生动物的镜头,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3.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通过这次宣传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
B.本次善款筹集,得到了大约3000左右爱心人士资助。
C.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
D.一个人约束自己的言行,不但要靠纪律意识,还要靠自身的品德修养。
4. 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产品。
②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日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了389种绿色食品。
③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绿色食品。
④现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5.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不超过20字)(3分)

6.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9分)
材料一: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广大群众反应强烈。
材料二:国民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将养成教育作为实施文明旅游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突出道德准则的规范教育和文明陋习的纠正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旅游者内心的自觉,制度约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放纵型”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更是不可或缺。
(1 )阅读材料一,用一段连贯的话写出你的探究所得。(字迹清晰,书写工整,简洁明了,不超过50字)(3分)

(2)根据上联补写下联。(3分)
文明与山水同在,
(3)根据材料二,说说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3分)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4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止:止有剩骨 一狼得骨止
B.从:一狼仍从 择其善者而从
C.去:一狼径去 太丘舍去
D.意: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1.语段(一)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现了屠户的 。?(3分)
(三)阅读《猫(节选)》,完成12-14题。(9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花白猫咬死的?(3分)

13.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4. 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18题。(12分)
救命的海鸥
科里?瓦尔克?迪伦
①在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着祖父出海捕鱼。
②我们满载而归,可是在往回驶的时候,我们的船撞上了一个暗礁,船也沉了下去,祖父领着我游向了一个小岛礁。岛礁上歇着一只海鸥,当我们爬上岛礁时,它只是微微地往后退了退,并没有飞走。
③我们离海岸非常近,大约只有几百米,祖父想要领着我游向海岸,不过祖父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们看见了附近的两条大鲨鱼。祖父告诉我,或许是我们船上的鱼把鲨鱼引了过来,又或许它们本来就生活在这里。它们在附近游来游去,一直没有离去
④海岸不远处有树林也有房子,我和祖父就对着房子呼救,可是没人注意到我们。这片海岸都是乱石,没有码头也没有游客,我们靠岸的码头也不在这里——祖父只是为图方便才想要从这里穿行。
⑤【A】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我们什么也没吃,又饿又渴。后来一只螃蟹来到了岛礁上,祖父把它捉住了,然后把它掰成了两半,虽然是生的,很难吃,但我们还是把它吃了下去。当我手上还剩最后一只蟹腿的时候,我把它递给了那只海鸥,它慢慢地靠近。祖父看了看它说:“难怪它一直停在这里,原来它的翅膀脱臼了,我想我能够捉住它,至少……我们能多点食物,不会马上饿死。”
⑥我也留意到了那只海鸥的翅膀,有一块高高隆起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它翅膀的骨头。【B】“它真可怜!”我说。
⑦这时,祖父已经伸手捉住了它,他摸了摸海鸥的翅膀告诉我他没有说错,它的翅膀骨头脱臼了,就在祖父打算拧断它的脖子时,我阻止他说:“祖父,你可以治好它的翅膀吗?”
⑧“治好它的翅膀?”祖父问我。
⑨我点点头,祖父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他兴奋地把海鸥递给我,接着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湿漉漉的钱和半支记账用的铅笔。他把这些钱拿在手上使劲甩,大约一个小时后,钱终于干了,祖父用铅笔在每一张钱上都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被困在迪拉德海岸附近的岛礁上,我们被鲨鱼围困,请救救我们。”
⑩祖父撕下了衣服的一条布料,他把这些钱绑在了海鸥的腿上。祖父这才从我怀里抱走海鸥,他捏了捏它的翅膀,稍一用力,海鸥一阵长叫,祖父就告诉我他已经把海鸥的翅膀骨头接上去了,然后祖父把海鸥往空中一抛,它在我们的头顶盘旋了很久,最终飞走了。
?我们祈祷有人会看见它脚上的钱,会有人来救我们。但是一连两天,什么人也没有出现,我们躺在岛礁上,都以为自己会死在这里。到了第三天中午,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达声,接着我们远远地看到一艘船向我们驶来……我们终于得救了!
?船上的人给我们食物和水,告诉我们今天早上,有人在自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只海鸥,它的腿上绑着钱。那个人就把这只海鸥捉住了,把钱取下来后才看到了上面的字,所以连忙通知了他们。“这只海鸥救了你们呀,如果不是它,根本就不会有人知道你们被困在这里。”船上的人这样说。
?几天后,祖父买来很多菜回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烤肉。聚餐结束后,祖父却悄悄地告诉我,真正救了我们的不是他们,也不是海鸥,而是我,是我的爱心救了我们。“如果当时你没有阻止我杀死那只海鸥,那么我们就会失去这个唯一可能使我们获救的机会!”祖父说。
?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善良是可以救命的。此后,我一直都以最大的善心去对待别人,虽然我并不能当即就收获回报,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回报着我,并使我感受到快乐……
15.第②段对海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6.第⑨段中写到“祖父迟疑了一下,像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说说祖父想到了什么。(2分)

1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A】整整三天,鲨鱼没有离开,那只海鸥也没有离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2)【B】“它真可怜!”我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8. 文章以“救命的海鸥”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1分)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像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到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不容易,讲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9.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0. 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儿子和母亲怎样的心理?(3分)

21. 选文表现了浓浓的亲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

22. 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完成后面的题。(2分)
链接材料: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人们应该身体力行地尽孝心,使父母衣食丰足,身体康健,精神愉快。
为人子女,你会如何关爱自己的父母?

三、写作训练(50分)
23.按要求作文。
题目:你用 温暖了我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五单元素质检测
1.A(A.zōng/cóng;láng/lǎng;biān/biàn B. líng /líng;níng/yí;zhàng/chàng C.quán/juǎn;biàn /biàn;yǒng/yǒng D.dàn/xián;bǔ/fǔ;gù/gù)
2.D(感彩不符,“雨后春笋”是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假冒产品)
3.D(A去掉“通过”或“使”;B去掉“大约”或“左右”;C去掉“是否”)
4.C
5. 先想“医学救国”,后决定“弃医从文”。
6. (1)公民不文明旅游行为严重影响了国家形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关注和批评。意思对即可。(2)示例:和谐与风景共存(3))示例:①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使游客自觉遵守规则,文明旅游;②健全法律法规,靠制度杜绝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
7. (1)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8. 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9.C(都是“离开”的意思)
10.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点笑料罢了。
11.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12. 芙蓉鸟好像是被咬死的,而找到花白猫时它的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尤其是在这之前它还多次跳上桌子凝望鸟笼。所以,“我”断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13.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悔恨与自责。
14. 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内容上,写因为“我”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心中的负罪感永远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及灵魂的伤痛,所以“永不养猫”。表达了“我”深深的内疚和自责。
15.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推动故事的发展。
16.让海鸥把求救信息带给别人。
17.(1)“整整”突出时间之长,准确地表现了“我们”身处困境的状况。(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对海鸥的关心和同情。
18. ①交代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海鸥救了“我”和爷爷。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19. 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料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20. 表现了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表现了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21. ①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②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③“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说服儿子不要吃蜗牛。
22. 示例:帮父母做家务;和父母谈心;父母生病时,精心照料,等等。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