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
【教学目标】
1.明确比例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并熟练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根据不同要求,正确的列出比例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任意写一个比,将学生写的比写在黑板上,并求出这些比的比值。找一找有没有比值相等的比;
2.写出比值是3的比。(思考能不能将这些比用等号连接。)
二、揭示课题
1.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2.学生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比例。
判断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说出理由。
6:10和9:15;
20:5和1:4。
3.比例各部分名称:学生看书自学。关注比例的两种写法。
4.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从比例中选择一个(如:18:9=4:2),让学生仍然用这四个数,能不能组成其他的比例?一共能组成几个这样的比例?自己独立完成。
写完后想想每个比例的内、外项分别是什么。然后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以下问题。(投影出示)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2×18=36,4×9=36。
老师也写一个比例:12:( )=( ):2,让学生猜猜这个比例可能是什么?(学生一般能猜出:只要两个内项相乘的积是24就可以。)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写出一个比例,使它的两个内项积是12。
2.如果5a=3b,那么a:b=( ):( );
3.a:4=0.2:7,那么a=( )。
四、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1.观察自己的计算,你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一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索、发现、交流、研讨)。
2.学生代表发言,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进行引导。学生可能说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
3.教师概括:工作时间变化,工作总量也随着变化,工作效率不变,也就是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刚了解正比例的意义,要举例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先举出成正比例的量的实例,并用具体数据说明两种量正比例关系。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并用数据说明。
五、认识正比例图象
1.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材料,先看懂图意,横轴表示工作时间,纵轴表示工作总量。
2.你能够把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在图中表示出来吗?让学生独立尝试找出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对应数据的点,把图补充完整。
3.完后观察思考: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老师所画的图估计一下,4.5小时大约能生产多少吨啤酒?
(3)估计一下,要生产80吨啤酒,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