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 24 司马光课件 (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语文 24 司马光课件 (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3 14: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他小时候救人的故事,他为什么要救人,又是怎样救人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他吧。
课文导入
24 司马光

RJ 三年级上
知识绿卡
司马光 字君实,谥(shì)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主持编纂(zuǎn)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参考注释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简洁。(重点)
3.说出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难点)
司机 庭院 登高 跌倒
众人 丢弃 持刀 皆大欢喜

jiē
tíng
diē

chí
dēng
zhòng
字词学习



公司
同学



家庭
挺立



登山
黄澄澄



跌倒
钢铁



放弃
玩弄



坚持
等待
同学们边朗读课文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读完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读完了课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聪颖机智、勇敢、遇事沉着冷静)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
再仔细读课文,首先正确、流利地朗读,然后根据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司马光的勇敢机智。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与老师和同学们讨论解决。
课文解读
群儿戏于①庭②,一儿登瓮③,足跌没水中④。众皆⑤弃⑥去⑦,光持⑧石击瓮破之⑨,水迸⑩,儿得活。
①于:在。 ②庭:庭院。
③瓮(wèng):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
④足跌没水中:指小孩失足跌入可以漫过其头顶的水中。
⑤皆:全,都。 ⑥弃:放弃。
⑦去:离开。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⑧持:拿。 ⑨之:代词,它,指瓮。 ⑩迸:涌出。
司 马 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这三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子爬上大缸,失足掉落到缸中被水淹没。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译文: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打碎。
这两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众人和司马光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的不同表现,突出了司马光的聪明勇敢。
课堂插播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
②助语,相当于“的”。例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③动词,往、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
“之”字的用法:
水迸,儿得活。
这两句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译文:水从缸中涌出,小孩得救了。
文中的三个“儿”分别指谁?“众”是指谁?
第一个“儿”指这群小孩子,第二个和第三个“儿”指跌入水缸中的小孩“众”指除跌入水缸的小孩和司马光之外的其他小孩。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文中主要讲述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遇事不慌、善于动脑、聪明勇敢的品质。
主题归纳

起因

机智勇敢
司马光
文章结构
经过
结果
众皆弃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群儿戏于庭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写法总结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词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
写法点拨:语言简洁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本文只有短短 30个字,却将整个故事叙述得十分完整清晰,短小精悍,富于深意。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学习文言文的语言,删繁就简,简洁而不简单。这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练习。
写法巧借鉴
你还知道哪些简短但意义丰富的句子?
1.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2.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臧克家《三代》)
3.白帝城背依高峡,下临长江,气势雄壮,是三国时蜀主刘备兵败托孤之处。
4.父亲,平头,豹眼,高鼻,浓须,黑而瘦,不喜说话。
运用示例: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随堂练习
(1)群儿戏于庭。 ( )
(2)众皆弃去。 ( )
(3)光持石击瓮破之。 ( )
·
·
·
庭院
全,都

2. 在横线上将故事补充完整。
群儿 一儿登瓮 众
____ ____ ____

儿 光
____ ____
戏于庭
得活
持石破瓮
皆弃去
足跌没水中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教材习题
群儿 /戏于庭,一儿 /登瓮,足跌 /没水中。众 /皆弃去,光 /持石 /击瓮 /破之,水迸,儿 /得活。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子爬到水缸上玩儿,一不小心失足掉落到缸中被水淹没了。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镇静地拿起石头把水缸打碎了。水从水缸中淌出来,小孩得救了。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只有30字。其他课文都是白话文。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和句法上有不少不同之处,例如:
1.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现代白话文中多是双音节词。如本课中“登”是一个音节,在现代白话文中就用“爬上”这个双音节词来表达。
2.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语句顺序常常不一样。如本课中“群儿戏于庭”,“于庭”在它修饰的词语——“戏”的后面,在现代白话文中“于庭(在庭院中)”就要放在“戏(玩耍)”的前面,意思是“在庭院中玩耍”。
课外积累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读书,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先生上完课,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觉得自己勉强能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司马光却不肯走。他坐在书桌前,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一字不错地背诵,才肯休息。司马光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后反而更加刻苦。
司马光警枕励志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和卧具,再也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也很简单:一张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时,很容易打瞌睡。圆木枕头放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会立刻惊醒赶紧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感悟启示:遇到各种学习上的困难时,主动去解决它,并始终坚持努力学习,这就是司马光成功的秘诀。由此看来,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