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地理)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地理)分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6-19 12: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0年漳州市初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地理)分析
总论
《地球和地图》部分考查了10道题,(选择题1---6,非选择题考查了4个知识点);
世界地理部分18道题,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结合考查的有2道题
中国地理部分17
综合运用4
地方地理3
整体来看,本套试卷难、中、易比例较合理,既有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也有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还联系了一些热点问题和贴近生活的地理,同时还对漳州市地方地理进行了考查。
分论
一.《地球和地图》部分
选择题第一题
考点:用数字来描述地球大小。
思路: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是考查学生对地球表面积的记忆,课程标准上并不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的数字,只要能使用相关数据来描述地球大小即可,题目中前三个选项给出了相同的数字,但表示的单位不一样,最后一个是干扰项,给出一个混淆的数字。那么在思考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要从表示面积的单位来入手,排出了长度单位km和体积单位km3 ,就要从剩下的两个面积单位里选择,很显然,地球表面积不可能只有 5.11km2 ,所以选择5.1亿km2。
解题方法:此类题虽然看似考查学生记忆,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这句话的理解,“外衣”是表面积的拟人说法。用排除法就可以做出来。
(此知识点考查设计角度错误,把地理知识的考查变成了对数学单位知识的考查,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选择题第二题
考点:极点方向的辨别
思路:“找不到北了”,很显然,此俗话的地理意义就是“方向只有南了”,站在北极点的时候,方向只有南向,而没有北向。所以说“找不到北了”。
解题方法:在地球上,站在极点上,方向是单一的,直接排除A、C两项。“找不到北”就是没有北,北极点是北向的尽头,所以选D。
选择题第三题
考点:纬线等距不等长,而经线等长不等距,本题引申考查相邻两条经线的跨距,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变小。
思路:由于经线最终要相交于极点,所以,纬度越低,纬线圈越长,它分割的两条相邻经线的跨距也就越大,乙图纬度是0°--10°,纬度低且跨10°,而甲图10°--15°,纬度相对于乙图高,且跨度只有5°,所以,乙图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所分割的面积要比甲图大。
解题方法:此题先不用考虑两条相邻经线的度数,先看纬线,先假设一个类似图形丙,两条相邻纬线为10°--20°,相邻经线为25°--35°,丙图纬度较高,所以如果他们分割相同度数的经线时,乙图面积比丙图面积大,由于很明显,丙图从纬度跨距和经度跨距上,都比甲图大,所以就会得出结论:甲<丙<乙,所以,甲小于乙
(此题难度有些大,在实际教学中,此类地理计算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
选择题第4题
考点:用经纬网判别方向
思路: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南北向来看,甲地纬度是10°S—15°S,乙地是0°S---10°S,都在南纬,但乙地纬度低,甲地纬度高,所以,甲地在乙地的南方;东西向来看,甲地是东经,乙地是西经,所以甲地在乙地的东方。综上所分析,甲地在乙地的东南。
解题方法:先判断东西经、南北纬,再判断方向。
选择题第5题
考点:半球位置、地球自转的意义、经纬网定位
思路:此题看似复杂,考查的知识点很多,但如果先判断南北半球位置,再判断东西半球位置,就会变得很容易。从南北半球来看,两地的纬度都是从北向南,逐渐增大,所以可以轻易的判断出两地都是南半球,这就排除了B选项,再看甲地经度是处在25°--30°之间,属于20°W---160°E这个东半球范围,所以,直接就可以选出A正确,不用再看其他。
解题方法:先用排除法排除选项B,再用直选得出结论。
选择题第6题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思路:山顶和鞍部最容易判断,先判断出是山顶,是鞍部,排除A选项。一个最简单的判断山脊和山谷的方法是:等高线向数值高的等高线方向凸起的,是山谷,反之是山脊,都是等高线向数值高的等高线方向凸起,所以,都是山谷。
解题方法:先判断山顶、鞍部,排除A,然后再判断山谷、山脊。
选择题第7题
考点:景观图的记忆
思路:不需思路,就是记忆
解题方法:直选
选择题第8题
考点:对南极科考及南极代表性动物的考查
思路:看到中山站,就会想到极地科学考察,四幅图中,只有企鹅所在的南极与中山站有关。
解题方法:直选
选择题第9题
考点:对区域地理事物的考察,本题以河流为考查点。
思路: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美国最长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
解题方法:直选
(此类单纯记忆的考题现在很少在中考中出现了)
选择题第10题
考点: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生生活中的体现
思路:这类题一般都比较好做,生产生活中,凡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有利于环保的选项,都是正确的。
解题方法:直选
选择题第11--13题
考点:以新疆坎儿井为例,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
思路:从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干旱”来入手。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且大部分河流湖泊都是内流河内流湖,所以,坎儿井的主要水源应该是高山的冰雪融水;之所以在地下取水,也是因为这里的气候特征影响的——干旱、蒸发量大。13题考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之一,即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烈。
解题方法:从干旱特点入手。
选择题第14题
考点:通过板块的分布来考查学生的默图能力
思路:此题看似简单,其实难度不小。这几个半岛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其中,索马里半岛属于非洲,其他三个都属于亚洲,中南半岛处在太平洋,其他三个处在印度洋,这些都无法帮助学生解题,学生很可能会迷惑。这里没有好的解题方法,只能是凭着对六大板块分布图的记忆来解题。
解题方法:凭着对地图的记忆,直选。
选择题第15题
考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口分布及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思路: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肯定要比南北方小。图中给出的信息是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4%,而青藏地区,面积占到了全国的25%,人口却只占了全国的1%,很显然,青藏地区的人口密度最小。
解题方法:此题不需要进行计算,第一,知道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的人口数,然后对比一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自所占全国的面积和人口比例即可,西北地区人口是青藏地区的4倍,面积却没达到这个比例,所以可以判断出青藏地区人口密度最小。
选择题第16题
考点:影响地理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
思路:甲乙两区域是中国的南方与北方,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感知,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特点,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的差别上,而气温与降水又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所以,可以推断出,确定两区域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解题方法:从南北方主要自然特点的差别入手。
选择题第17题
考点: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判读
思路:题干中给出了信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学生可以由此判断出,玉树属于青藏地区。
解题方法:通过题干给出的信息来解题。
选择题第18题
考点: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景观。
思路:从“流水”这一关键词入手,“小桥流水人家”描写的是一种非常秀美的景色,而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以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丰沛,河流广布。
解题方法:从“流水”这一关键词入手
选择题第19-20题
考点:19、20是个一拖二的题目,看似一个内容,却是考查了两个不相干的考点。19题是考查学生通过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20题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思路:2010年的热点之一就是低碳生活,19、20两题就是联系这个热点,来考查学生对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和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这一考点的理解。
19题让学生通过读图表,对三种能源排放的所占比例进行比较,题干中用了一个词“贡献率”,在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中,“贡献率”是一个褒义词,所以可能会对题目不能很准确的理解,这类题,建议学生从题枝选项入手,先看选项,就会很好的理解这道题目,再看图例,最后看图表。
20题,排除了题干中所列举的三种能源BCD,就是最佳选择。BCD是造成SO2 排放增多的能源,而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
解题方法:19题:先看题枝选项,再读图例,最后再读图表。
20题:排除题干中列举的三种能源,就是最佳选择,其实,本题很简单,可以直接选出。
选择题第21题
考点:我国行政区域划分
思路: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县、自治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邮政编码是六个数字,平均分成三级的话,每两个数字是一级,从大到小,“32”处在第二级,应该是县级行政区域“漳浦县”。
解题方法:按照三级行政区划,把数字平均分成三段。
(事实上,这道题的设计有一些问题,邮政编码的设计与行政区划并不是完全吻合的。我国采用四级六位编码制,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采用六位数字,分四级编到投递局。其中前两位的组合表示省、市、自治区;前三位的组合表示邮区;前四位的组合表示县、市;最后两位数则表示投递的邮局。例如: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绥安镇第十小学,邮政编码为363200,36表示(福建省),3表示(漳州市邮区),2表示(漳浦县),最后两位表示投递的邮局。所以32应该是漳州市漳浦县。我国虽然在宪法上规定三级行政区划,但事实上中间有个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在行政管理上,是四级,邮政编码也是按照四级分类的。363200前四位的组合表示应该是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漳浦县,题目设计者想当然的按照三级行政区划来设计题目,是对我国行政管理的不了解,出了漏洞。)
选择题第22题
考点:我国工业基地的类型、位置,要求学生要有较为扎实的默图能力。
思路:首先要能记忆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是沪宁杭工业基地,著名重工业基地是辽中南工业基地,然后再从甲、乙、丙三幅图中判读这两个区域的地图。
解题方法:先知道最大综合工业基地和著名重工业基地的名称,然后从地图中寻找工业基地轮廓特点,长江入海口在沪宁杭工业基地,辽东半岛在辽中南工业基地。由此可以判断出来。
选择题第23题
考点:各工业区发展工业的条件
思路:在首先已经判断出甲乙丙三个工业基地的名称后,沪宁杭工业基地处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南方地区,河网密布,且沿长江,临东海,所以,ABD三个选项可以排除,就剩下C了。
解题方法:排除法。
选择题第24题
考点:省级行政区的地理方位、行政中心简称、以及工业基地的范围构成。
思路:学生肯定知道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杭州肯定在甲图或中选择,杭州是浙江省的行政中心,浙江在江苏的南面,因此可以判断出,是杭州,西湖在市。
解题方法:西湖在杭州,杭州在沪宁杭工业基地,杭州在浙江,浙江在江苏南部。(或通过回忆京沪线、沪杭线的走向,来判断杭州的位置)
选择题第25题
考点:漳州市地方地理:漳州市的亚热带气候特点以及地形特点
思路:漳州市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特点就是暖热湿润,可以直接选出。C项就直接被排除掉。漳州市地处全省四大平原之一的漳州平原,可以直接排除BD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题
考点:本题共6道小题,13个考点。
(1)包括经纬网定位、高中低纬度的判别、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等三个考点。
(2)包括用经纬网判断方向、北京的城市职能两个考点。
(3)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南北方主要农业生产部门。
(4)日本的国土构成、日本的经济类型。
(5)中东地区的石油分布、主要人种。
(6)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对农牧业的影响,考查的是其逻辑关系。
思路:第(1)小题经纬网定位这个考点,需要两个知识点的支持,一个是对东西经的判别,一个是对北极圈纬度的记忆,自西向东经度逐渐增大,是东经,掌握这两个知识点,问题迎刃而解。
对于第(6)小题,是典型的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考点,学生只要掌握这样一个逻辑关系,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他几个考点都基本上是记忆性比较强的内容,可以凭记忆解答。
27题
考点:1.对世界主要国家轮廓的判读
2.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1)小题】
3.印度的工业中心类型及中心城市【第(2)小题】
4.热带雨林对世界气候的影响【第(3)小题】
5.澳大利亚作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其代表性动物。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第(4)小题】
6.国家经济发展类型、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第(5)小题】
思路: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根据地图轮廓,判断出四个国家的名称,这是考查学生的默图能力。
CD两国的均居世界前列的矿产资源这一考点,可以从巴西的最大的铁矿来入手考虑,因为澳大利亚号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很多矿产资源都很丰富,能与巴西产生交集的,很明显是铁矿。
其他几个考点都是凭记忆来解答。
28题
考点:地方地理,考查学生对所生活的区域地理位置的认知及读图能力。
思路:第(1)小题可以凭借记忆来解答。第(2)小题,实际上就是通过读图,对福建省地理位置的判读。
29题
考点:(1)我国季风区及地势阶梯分界线
(2)我国主要地形区
(3)重要水利枢纽工程
(4)我国铁路干线及交通枢纽
(5)以黄河为例,考查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思路:(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而大兴安岭处在东北高原,自然,排除大兴安岭,E、F就是阴山山脉、贺兰山了。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在我国北部的分界线自西向东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从走向来看,祁连山脉呈弧状,A符合。
(2)黄土高原东部,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只有太行山脉,其东面是华北平原,西面是黄土高原,
(4)第四小题难度较大,自然原因方面,学生需要从干湿地区的划分、黄河缺少支流的汇入入手,知识点跨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黄河干流从到,经历了干旱地区,降水少,且没有支流河水的汇入,水量大减;人为原因方面,学生需要知道,这一河段,流经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灌溉农业,沿河城市工农业生产用水量都很大,也使黄河水量大减。
30题
考点:1.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2.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思路:(1)通过读甲乙两地的气温降水图,比较两地的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年较差、降水年变化等方面分析两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于两地气候特征差异主要原因的分析,要通过读“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判断两地所属国家及海陆位置,即可判断出季风的方向和地形区。
(2)凡分析气候对甲地农业的影响,一般都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印度降水丰富,热量条件好,是发展农业的优势,同时,受西南季风影响,易受旱涝灾害。
(3)对我国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其实就是分析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重在分析对策。在课本上有相关观点,学生只要熟悉课本,就可以答出来,关键在于前面能判断出是中国农业,而且知道这个建议就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而作的对策。
25° 35°
10°

20°
< <
以平原为主的地形
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畜牧业发达
多汁牧草广布
欧洲人喜欢吃牛羊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