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12:2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植物光合作用学生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来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概述呼吸作用的过程。?????
(4)阐明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5)说明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求实、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围绕生物圈的碳—氧平衡问题,关注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
难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对呼吸作用三个实验的分析,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这样,动物也是如此,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那么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消耗的大量有机物是从哪来的呢?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生产出来的,这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我们今天就用实验来探究一下,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通过启发式教育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过程,思考下列问题:
为什么要选用健壮的天竺葵做为实验材料?为什么把天竺葵在实验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只将完整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酒精有何作用?
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是来鉴定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和补充,完善答案。
2.播放实验操作录像,取出已经暗处理的天竺葵,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细节和安全。
3.师生共同归纳,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18~119页,找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并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知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光合作用的实质:
能量转化: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物质转化: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播放视频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生物圈的作用。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从个体水平来看,构成植物体干重的绝大部分物质是有机物,只有极少部分是无机盐。
2.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师生共同总结:
(1)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2)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基本的食物来源;
(3)能量转换站;(4)空气净化器。
植物的呼吸作用可能与人一样,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才能予以证明。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我们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吸收什么气体,释放什么气体、能量的转化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实验。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生命活动比较活跃,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下面我们以萌发的种子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一:探究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否释放能量?
介绍实验装置。甲乙为两个相同的暖水瓶。强调指出:甲瓶内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思考乙瓶为何用煮熟的种子?作用是?
????观察甲、乙两个保温瓶内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科学研究证明,这些能量来自有机物。更具体地说,萌发的种子中的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伴随着能量的产生,有机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质?
实验二:探究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否释放二氧化碳?
????提示: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因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的存在。
同样设置甲乙两套装置。甲瓶内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为何要从漏斗加水到玻璃瓶內?
实验现象是怎样的?
甲瓶里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说明甲瓶里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科学研究证明,二氧化碳来自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被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是否也像动物呼吸需要氧气呢?
实验三:探究萌发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是否需要氧气?
????提示:氧气可以助燃,缺氧会使燃烧的蜡烛熄灭
同样设置甲乙两套装置。甲瓶内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放到温暖地方一段时间后,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瓶中,观察现象。
甲瓶的蜡烛立即熄灭,说明甲瓶缺少氧气。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这三个实验的结果,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需要氧的参与,同时释放出能量。
归纳呼吸作用的过程。在书上129页找到呼吸作用的定义以及反应式。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呼吸作用的意义。因此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大家回忆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的知识,思考呼吸作用的主要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萌发的种子能够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所有器官甚至是每一个活的细胞都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植物白天是否进行呼吸作用?
那么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用分析一下131页技能训练。
因为是同一种甜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说明什么?
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什么?
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什么?
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科学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氧浓度越高、含水量的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强。
根据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控制呼吸作用的强弱,进而控制生命活动的强弱。如为保证呼吸作用正常进行,中耕松土,涝灾后及时排涝。为降低呼吸作用强度,贮藏粮食时,保持干燥、低温;贮存蔬菜、水果时要保持低温。
(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描述光合作用的含义。观看视频,体会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跟老师共同总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来源于有机物的分解,即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实现。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其实质都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四)效果检测(题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同时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产物即有机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明白呼吸作用的定义、反应式,其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与光合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重要生理功能,对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起了重要作用。
(六)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1.实验步骤:
取材→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光照→取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冲洗
2.结论
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2.意义
三、呼吸作用
反应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实质: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场所:线粒体
四、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五、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