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变画》教学设计
(造型·表现)
一、学情分析内容浅显,语言简练的儿歌,描写的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各类媒体中听过的,见过的,学生们一定很喜欢,但儿歌中也有一些如动物的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加强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二、教材分析儿歌伴随着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孩子们的世界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儿歌,比如拔萝卜、拜年等等,如果能给这些儿歌配上图画,孩子们的童年就会永远的留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把儿歌变成画的创作方法,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儿歌,抓住儿歌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变成有意思的画面,进行形象化的再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美的激情。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在理解儿歌的前提下,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将儿歌的意思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教学难点:创作的画符合儿歌的意境。解决措施:采用“感知—探究—实践”的教学策略。即: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感知儿歌《拔萝卜》的画面,体验儿歌变成画面的效果,鼓励学生探究儿歌变画的创作方法,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配有画的儿歌课件,儿歌配画的范作等。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儿歌等。六、课时:1课时(40分钟)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引导阶段(3分钟) 导入新课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首儿歌?2.播放拔萝卜视频。感受儿歌变成画的魅力。 小结:在儿歌的美好韵律之中,感受变成画面的悦目色彩,在丰富的想象中,画面的韵律之美。3.揭示课题:《儿歌变画》 感受儿歌内容与画面的联系。 导入视频《拔萝卜》
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
(12分钟) 二、探索新知1. 画家是如何用画面表现儿歌的?引导学生:欣赏儿歌《拔萝卜》的文字内容与画面,说一说给我们的感受。 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文字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画面比文字更容易让人理解儿歌内容。 图片:拔萝卜范图
2. 同学们是如何用画面表现儿歌的?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小瓢虫》、《拜年》、《咏鹅》、《小蝌蚪》、《春天》 学生根据儿歌内容与画面的联系,探究儿歌变画的创作方法:儿歌内容与画面相联系。 图片:《小瓢虫》 《拜年》 《咏鹅》 《小蝌蚪》《春天》
3.示范分析儿歌《小老鼠》主要内容。构思:选择其中一个情节来创作。①小老鼠上灯台时。②小老鼠在灯台上,下不来。③小老鼠滚下灯台。构图注意做到主题突出。 学生观看示范 图片:《小老鼠》1——3
4.总结创作步骤①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②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或某一场面来创作。③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把画面创作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 学生一起来总结
5.创作引导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儿歌,打算用什么方法怎样表现? 小组讨论。
课堂实践,学生进行绘画
(20分钟) 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作业要求:试一试: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教师巡视、帮助学生。 学生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
(4分钟) 四、作业讲评请同学们说说哪一幅作品最有特点,你喜欢哪一幅作品,说出喜欢的原因并请作者介绍作品的构思。本课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让儿歌变画,感受了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掌握方法后大家就可以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了。 学生自评、互评,互相学习。 ?
拓展阶段(1分钟) 五、拓展课后你能用单幅或者连环画的形式为童话故事配画吗? ?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对绘画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练习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