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打包7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练习(打包7套)(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3 19:56:26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六)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杭州高一期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式上致辞:“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致辞中“代表们”参加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选C。从材料“它将表明: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可知,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故C项正确。
2.(2019·临沂高一期中)下图所示为1949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的部分内容,最右侧标题写着:“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下列对“人民大宪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与英国《大宪章》的实质一致
B.反映了我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原则
C.是报纸工作人员排版的失误
D.表明了“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
解析:选D。“人民大宪章”反映出《共同纲领》的民主性质和临时宪法的地位,故选D项。“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与中世纪英国限制君权的《大宪章》实质不同,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不是宪法,中国首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B项错误;报纸中关于中国人民政协的介绍没有错误,C项错误。
3.(2019·重庆名校高一联考)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这种“新制度”的意义之一是(  )
A.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B.使人民进入了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C.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
D.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民……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等关键信息,可以确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的形成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
4.(2019·江西名校高一联考)毛泽东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道:“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  )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
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
解析:选B。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中共与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机关,职责应各有侧重,故选B项。材料强调不要“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政治协商机关,仍然有存在的必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健全民主集中制度,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D项错误。
5.(2019·商丘九校高一期末联考)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20世纪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有(  )
①《共同纲领》封面 ②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③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合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①错误;西藏自治区是1965年成立的,②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因此③④正确。本题选B项。
6.(2019·全国名校大高一联考)1967年周恩来主持召开“怀仁堂碰头会”,叶剑英指出:“上海夺权,改名为上海公社,这样大的问题,涉及国家的体制,不经过政治局讨论,就擅自改变名称,又是想干什么?”这主要反映出(  )
A.“文化大革命”遭到有效抵制
B.叶剑英反对上海的夺权斗争
C.周恩来支持上海的夺权斗争
D.“文化大革命”肆意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涉及国家的体制,不经过政治局讨论,就擅自改变名称”可知“文化大革命”肆意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故选D项。
7.(2019·贵阳高一检测)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解析:选B。材料“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日益完善。A项坚决纠正冤假错案只是表象。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8.(2019·苏州高一期末)广西省河池市屏南乡合寨村在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在村委会成立之初,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使村民专心搞农业生产。这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
B.政治协商制度得到了巩固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D.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尝试
解析:选D。据题干中“1980年草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民团结一致,积极开展本村工作,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支持”可知,这是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尝试,故D项正确。
9.(2019·如皋高一调研)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自此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停火
B.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从此打破
C.港澳回归为此次交流奠定基础
D.这成为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解析:选B。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停火是在1979年,故A项错误;1987年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从此打破,故B项正确;港澳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故D项错误。
10.(2019·德阳高一期末)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九□年,香港归,九□年,澳门回”。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
A.两、一、七、九 B.一、两、五、七
C.两、两、七、八 D.一、五、七、两
解析:选A。根据材料“香港归”“澳门回”可知后面两个空缺部位应填写七和九,因为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前面两空为“一国两制”,故A项符合题意。
11.(2019·成都高一期末)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一诗中深情地写道:“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最终使诗中的“等待”变为现实的是(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D.两岸“三通”的实现
解析:选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于1979年,主要是宣布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A项错误;“九二共识”是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项错误;香港澳门回归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两岸三通实现使诗中“家信的等待”成为现实,故D项正确。
12.(2019·晋中高一联考)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提出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来“取代‘九二共识’”。其意在(  )
A.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C.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D.与大陆进行政治对抗
解析:选C。“九二共识”是祖国统一大业的保障,柯文哲否定“九二共识”,实际上是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C项。柯文哲否定“九二共识”,不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A项错误;也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B项错误;柯文哲的主张中并没有反映出与大陆进行政治对抗,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0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
(3)材料三反映新时期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9分)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直接提取信息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可以看出该事件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小问,从材料二“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可以看出当时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联系所学新时期法律建设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影响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背景:“文化大革命”。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若答到具体的法律名称同样给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与人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14.(2019·温州九校联盟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张国华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做报告,总结了在西藏15年来的工作。阿沛·阿旺晋美做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工作报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的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方式”正式公布的时间和领导人名字。(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藏自治区宣布正式成立的意义。(6分)
(4)新中国中央政府针对台湾和西藏实施的政策或制度有什么相同点?(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反共抗战,复国建国”“积极建设台湾”可得出从打算反攻大陆到竭力保台。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改善、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具体内容,据材料二“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可得出,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第二小问时间和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方针政策。(3)依据“西藏自治区”等信息并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4)立足于国家统一角度分析。
答案:(1)变化: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改善)。
(2)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叶剑英;1981年。
(3)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有利于调动西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4)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PAGE



- 1 -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8·广东学考)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三民主义 D.新民主主义
解析:选D。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2.(2018·海南会考)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它颁布于(  )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解析:选B。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3.(2018·北京学考)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有(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普遍推行村民自治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抓住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一国两制”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是在20世纪90年代。
4.(2017·江苏学考)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投票通过这部“伟大文献”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此文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此宪法诞生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故选C项。
5.(2019·洛阳高一期末)这一制度既充分考虑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又考虑到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该制度的实施(  )
A.改变了民族分布的格局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差异
C.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D.保证了我国的民族团结
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在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上的,故A项错误;依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强调民族的平等、团结,各民族保持自己的特性,不会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故B项错误;祖国的统一大业至今仍未完成,故C项错误;据材料“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等经济因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团结等政治因素”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民族团结,故D项正确。
6.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解析:选A。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和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原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96)
(1)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提示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是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农掌握政权的重要性,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论。
(2)“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二、本课测评(教材P9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政治体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
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三、学习延伸(教材P97)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通过这些探索,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
提示 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依靠资产阶级无法走上真正的民主政治之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PAGE



- 1 -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曲靖一中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与上述条文出自的法律文件相关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治国安邦总章程作用
B.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实行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法律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A项正确。
2.(2019·山师附中高一学分认定)周恩来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下列各项中,关于“第二个天安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知识分子开始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迫于国内压力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解析:选B。“第一个天安门事件”指1919年五四运动,“第二个天安门事件”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第二个天安门事件”,均排除。
3.(2019·盐城高一检测)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解析:选C。由“1954年”“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等信息可知,政协已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其职能已发生了转变。
4.(2019·嘉兴高一期末)阅读如下组图。那一年,人民的选举(  )

A.有力地推动《共同纲领》的制定
B.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基石
C.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为全国人大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
解析:选D。据材料“1953年”“《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的全国人民普选是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准备,故D项正确。
5.(2019·荆州高一质检)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解析:选A。《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正确。
6.(2019·邢台高一月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这里的“新阶段”主要是指(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C.人民民主政权建立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宪政基础奠定
解析:选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层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故D项正确。
7.(2019·永州高一检测)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
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
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
解析:选B。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故选B项。
8.(2018·金丽衢十二校联考)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前该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A.实现了青藏高原的繁荣与稳定
B.是依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决定的
C.真正实现了西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区的设立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故选D项。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设立并未实现青藏高原的繁荣和稳定,只是为西藏的繁荣和稳定提供了条件,A项错误;西藏自治区的设立是依据新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共同纲领》决定的,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并不能实现自治区的高度自治,实现高度自治的是特别行政区,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9·湖州高一检测)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说搞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就能立即执行,我们决定建立经济特区就可以立即执行,没有那么多互相牵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
——摘自《邓小平文选》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的认识。
解析:(1)第一小问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今后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第二小问成就,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实现了不同政党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共同参政议政的局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迫切愿望。(2)第一小问优越性,根据材料二“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得出执行力强、效率高。第二小问认识,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从历史来看,政治制度总体是由专制向民主方向演进,由人治向法治转变。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优越性:执行力强,行政效率高。认识: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要符合本国国情;政治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化、法制化。






PAGE



- 1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2018·广东学考)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表明(  )
A.“依法治国”方针已经写入宪法
B.领导人的专制作风得到了改变
C.基层民主选举开始实行
D.亟待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体系
解析:选D。据材料“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可知,国家法律体系亟待完善,故选D。
2.(2018·娄底高一检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国法制建设方面的贡献是(  )
A.决定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
B.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D.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解析:选D。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之后为刘少奇冤案平反昭雪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两项都是在D项的法制建设方针下实行的,故选D项。C项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与题干不符,排除。
3.(2019·邯郸高一期末)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法制的健全,与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B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出法制健全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完善,但没有体现出完成,故D项错误。
4.(2018·江苏学考)《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于2018年2月25日公布。实际上,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至今,中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下列法律性文件能够体现其“不断完善过程”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解析:选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时间不符合,排除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C;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对第一部宪法的发展、完善,故选D。
5.观察右图,从这枚纪念币中的文字可以获知我国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该制度是 (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B。注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此判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2019·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高一联考)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B。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其他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中“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不符,故A项错误;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己选举基层领导的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特殊制度,故D项错误。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99)
结合“文革”破坏民主法制的史实和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看法。
提示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法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发展程度也不高。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针,特别强调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意味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发展到了新阶段。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提示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冤假错案,并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全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1)
调查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有哪几种法律?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又有哪些法律?前后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
(2)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
(3)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法律重在加强国家政权建设,以宪法的形式保障和制定国家政权机构运行原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法律重在完善和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更多地维护了人民的权利。
(4)说明我国的法律制度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健全。






PAGE



- 1 -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期中)某纪录片中有这样的镜头:中国各地“毛主席语录家喻户晓,到处传诵”,有的毛泽东语录还被改编成歌曲,如《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头革命派》等。这一时期(  )
A.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被破坏
C.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选B。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涉及毛主席语录,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代表大会不能如期召开,不能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C项错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张家口高一期末)据保守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化大革命”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是文学艺术的一场浩劫
C.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
D.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
解析:选A。“文化大革命”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民主与法制不健全造成的,故选A项。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2019·太原高一期末)“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选B。题干材料“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反映的是依法治国原则,故选B项。
4.(2019·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93%下降到28.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
A.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我国审结行政案数量多且增速快,涉及领域广泛,原告败诉率也不断下降,这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故A项正确。
5.(2018·浙江选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解析:选A。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B项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立开始于1980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6.(2019·葫芦岛协作校高一期中)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时间 法律 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3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4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4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地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解析:选C。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材料中“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数量增长相符,故C项正确。
7.(2019·海口高一调研)随着民族自治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自治县相继达到了国务院规定的设市标准。由此,当地少数民族的干部群众纷纷要求在宪法中增加“民族自治市”的条文。这一要求(  )
A.成为中国新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有启迪作用
C.表明新中国民主政治已至臻完善
D.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强烈愿望
解析:选B。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对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启迪作用,故选B项。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要求是否成为宪法内容,A项错误;新中国民主政治还未至臻完善,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D项错误。
8.(2019·常德高一期末)“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描述的是什么制度(  )
A.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A。从材料“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可知,这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农村的表现,故选A。
二、非选择题
9.(2019·鹰潭高一质检)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近代以来大多数国家探索的重要主题之一。据此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材料后的问题。
材料一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人民版《历史》必修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的背景及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哪些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特点”,结合图片及文字信息“制定了新宪法”“单行民事法律”“刑法”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得出由专制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动我国由人治走向法治。
答案:(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特点:立法数量多,涉及面广,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专政。
主要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由人治走向法治。






PAGE



- 1 -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2019·聊城高一期中)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  )

A.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
B.“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D.“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
解析:选A。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B项错误;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故C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D项错误。
2.(2018·广东学考)1992年,祖国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和平方式统一中国
解析:选B。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B项正确。
3.(2018·江苏学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
解析:选B。“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A项错误;“和平统一”方针是大陆对台政策,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故C项错误;“两岸三通”是两岸交流的方式,故D项错误。
4.(2019·天津红桥区高一检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三权分立原则 B.地方自治原则
C.主权平等原则 D.“一国两制”原则
解析:选D。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故A项错误;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但需要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管辖,故B项错误;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体现了“一国两制”原则,故D项正确。
5.(2019·天水高一检测)有人说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中,撒切尔夫人碰上邓小平是“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撒切尔夫人也回忆说:“我们是同一个不肯让步,而且在实力上又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国打交道。”由此可见,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根本条件是(  )
A.中国政府强硬坚定的立场
B.世界潮流的推动
C.邓小平高超的外交水平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解析:选D。国家利益决定对外关系,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对比鸦片战争时期和中国现在的政治经济状况即可得出根本条件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6.(2019·宁德部分达标学校高一期中联考)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
C.“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
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
解析:选A。从材料“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中可以看出,校方是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场上来保护学生的利益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港独”的具体危害,B、C两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排除D项。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103)
(1)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
(2)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提示 (1)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都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就是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定性作用。
(2)国家实力是影响对外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弱国无外交”,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二、本课测评(教材P105)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怎样提出来的?简述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提示 (1)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内涵:“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3)意义:“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三、学习延伸(教材P105)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请收集有关历史和现实材料,分析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提示 (1)有利因素: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不利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以及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严重阻碍着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PAGE



- 1 -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洛阳高一期末)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
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解析:选C。蒋介石“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体现武力解决,故A项错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反映国共的对峙,故B项错误;不论是蒋介石的武力解决还是大陆争取和平统一,都体现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故C项正确;两份《告台湾同胞书》反映各自立场,故D项错误。
2.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有助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B.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
C.基于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
D.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
解析:选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故A项错误;据材料“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可知,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说明这一主张蕴含着“一国两制”思想,故B项正确;两岸经济交流合作加强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C项错误;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关系的重大转折,故D项错误。
3.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说明(  )
A.“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宪法保障
B.各地可以自行决定实行何种制度
C.特别行政区可以单独制定任何法律
D.特别行政区能够行使独立主权
解析:选A。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以法律规定”,这为“一国两制”的实践提供了宪法保障,故A正确。
4.(2019·黄山高一期末)赵朴初曾就新中国某一重大事件作词《自度曲》:“澄波似镜长圆,如今正合林公语。贩毒蕃航,收回天边去。远略精思,光焰辉千古。紫荆花长伴五星旗,教重洋翘首观吾土。”这一事件应为(  )
A.新中国的成立
B.香港回归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九二共识”的提出
解析:选B。由材料关键信息“紫荆花长伴五星旗”可判断是1997年香港回归,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由题干“赵朴初曾就新中国某一重大事件”可判断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件,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题目与三大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指的是关于解决海峡两岸的问题,故D项错误。
5.下图反映了2003—201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单位:百万澳门元)变化的情况。图中现象说明(  )

A.澳门回归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B.改革开放促进了澳门本地经济发展
C.世界各国可借鉴“一国两制”的方案
D.“一国两制”有利于澳门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D。中华民族,与材料中“澳门本地”不符,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而材料只反映了澳门2003-2011年生产总值,故B项错误;“世界各国可借鉴”过于泛化,并非世界各国都存在统一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2003-2011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反映了“一国两制”的成果,故D项正确。
6.“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这首改编的《回乡偶书》说明(  )
A.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
B.两岸关系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C.“九二共识”已达成
D.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解析:选B。“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反映了两岸民间交往发生重大变化,材料更多体现的是民间交往的变化,因此“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比“历史性突破”更准确,故选B,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和“九二共识”,A、C错误。
7.(2019·绍兴高一期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后,有网友题挽联曰:“汪辜两老先后去,九二共识留后世。两岸同胞皆一祖,期盼同唱振兴曲。”网友之所以如此评价,是因为“九二共识”(  )
A.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
B.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C.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D.受到了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解析:选A。“九二共识”承认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新的突破,故A项正确;“九二共识”只是承认一个中国,没有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故B项错误;“九二共识”达成于1992年,而C项是2008年,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在台湾也遭到“台独”势力的阻扰,故D项错误。
8.(2019·攀枝花高一期末)2018年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 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与此同时,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热潮。这反映了(  )
A.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B.“一国两制”得到台湾同胞普遍认同
C.民间交流得到台湾当局支持
D.海峡两岸已经共同达成“九二共识”
解析:选A。根据材料“第十届海峡论坛召开,8 000多位台胞齐聚厦门”“海峡百姓论坛、海峡经济论坛、京台青年创业大赛等交流活动在台湾掀起热潮”可知,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二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 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1)请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
(2)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应该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结合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并指出“九二共识”的内容。
解析:(1)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自此两岸隔绝,所以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政,是国共内战的遗留问题。(2)根据“两党平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方针是“一国两制”。(3)第一小问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1987年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内容,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答案:(1)由来:内战遗留问题。
(2)方针:“一国两制”。
(3)发展: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