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西街中学高二下半学期第一次月考题
一、选择题(共25 ,每题2分,共50分。下列各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中国“神七”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回答第1~2题。
1.翟志刚出舱活动时,东京(东9区)的区时是
A.9月28日9时43分 B.9月27日17时43分
C.9月27日15时43分 D.9月26日1时43分
2.这一天过后一个月内,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于夜且昼渐长 B.昼短于夜且昼渐长
C.昼长于夜且昼渐短 D.昼短于夜且昼渐短
3.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是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人类活动
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状态,①②③④表示等压线,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状态下,等压线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若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季风环流,则此季节江苏省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6.下列选项中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 )
A.流动沙丘掩盖农田、房舍
B.地震导致河流改道,发生水灾
C.汽车直接向空气中排放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
D.暴雨引发山洪,冲毁农田和房舍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环境中的生物大都受到人类的影响,因此它属于社会环境因素
B.科学技术也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
C.太阳离地球很远,它不属于环境因素
D.南极大陆无人居住,因此那儿不会有社会环境
8.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天然气 B.稻谷 C.土地 D.液化气
9.图2--28为我国今后15年石油需求与产量的预测,已知对外依存度===进口量/消耗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2015年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首次超过1/2
B.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8.54%
C.石油产量增长缓慢,但石油需求日益增长
D.我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逐年降低
10.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开发方针是 ( )
A.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B.加快近海油田的开发
C.立足国内,兼顾国外 D.大力投资开发国外油田
我国决定在部分城市倡导推广使用乙醇作为汽车燃料,替代汽油,降低汽油的消耗,从而减少石油进口量。据此回答11~12题。
11.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景广阔,其主要原因是 ( )
A.乙醇可以从植物中提取,是可再生资源
B.乙醇可以改变石油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c.汽油价格过于昂贵
D.我国的乙醇生产处于过剩状况
12.使用乙醇代替汽油,可产生的影响是 . ( )
A.推动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 B.延长了汽车的使用寿命
C.减轻了环境污染程度 D.大大促进了酿酒工业的发展
蝗虫一般繁殖于干燥裸露的土地上,因此在旱灾过后容易发生“蝗灾”。据此回答13~14题。
13.我国历史上的“蝗灾”高发地区在 ( )
A.长江流域 B.珠江流域 C.青藏高原 D.北方地区
14.当草原发生“蝗灾”时,下列措施可取的是 ( )
A.喷洒大量有机磷农药,迅速毒杀蝗虫
B.将受害草场开垦为农田,发展种植业
c.短期内改变放牧品种,如“牧鸡”、“牧鸭”
D.利用食物链,放养蝗虫的天敌——青蛙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请回答15~17题。
15。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属于人类文明的 (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文明
16.人类本着征服自然的雄心,却使得环境问题由少数区域蔓延到全球的时代是( )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后工业文明
17.可以用来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夏季风形成的图示是( )
A B C D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 )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稻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9.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 )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0.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造为鱼塘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据此回答21~22题。
21.下列人类活动,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是 ( )
A.退耕还草 B.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 D.伐薪烧炭
22.国家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是 ( )
①增加林木产量②调整农业结构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据此完成23~25题。
23.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该近
A.原料产地 B.销售产地
C.能原产地 D.研发基地
24.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A.减轻大气污染 B.减轻“白色污染”
C.促进生物多样性 D.减轻酸雨危害
25.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
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
26.读下面材料和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资料一 美国巨片《后天》(又译为末日浩劫)以逼真超眩的视觉和精彩绝伦的特效,形象描述了因无法遏制温室效室,导致全球变暖而进入冰河时代,酿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旷世灾难。它警示人类的今天和明天。
资料二 2005年8月25日来自加勒比海的5级飓风“卡特里娜”在美国登陆,8月29日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给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等州造成巨大破坏,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与此同时8月31日5时,大洋彼岸的13号强台风“泰利”正以20公里-25公里/小时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靠近。给中国某些省造成严重损失,……仿佛《后天》已经来临。
(1)当台风(或飓风)中心分别位于图中A、B处时,长江三角洲和佛罗里达半岛分别刮 _ 风和 风(风向)。
(2)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台风、飓风的发生可能带来的相关地质灾害有 _ 、 等。台风对人类有利的影响有哪些? _ 、 。
(3)台风和飓风主要发生的季节是_ _ ,其主要发源地为 _ 洋面。
(4)能正确反映卡特里娜飓风的天气系统的是( )
27.(10分)读下面四幅天气系统图,分析回答:
(1)从气压状况看A是 ,从气流状况看B属于 。
(2)C、D两锋面,过境后气温降低的是 (填字母)。北方夏季的暴雨多与 相关。
(3)在ABCD影响下,一般出现晴朗天气的是 (填字母)。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黄河以其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浇灌了中华文明。但历代以来,黄河也是 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洪水经常溃堤泛滥。因此黄河曾被称为“中国的 忧患”。……近年来,黄河下游连年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仅据1995年 统计,由于黄河断流给下游带来的损失就达60亿元。黄河连年断流,最终是否变为一条“内陆”河流,已成为世人关注的华北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
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 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摘自《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1)根据材料一,黄河的两大忧患是 和 。
(2)根据材料二,黄河流域人口呈现负增长的朝代是 和 。清
朝时期,人口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是 和 。黄河呈现每三年就有一次以上泛滥的朝代是 和 。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导致黄河两大忧患的原因有哪些?
29.中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水资源总量小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名在一百一十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以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为例,这里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0%,但水资源量仅占人国的6%左右。
问题:(18分)
⑴ 从上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状况如何?
⑵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⑶ 谈谈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措施?
2010年西街中学高二下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综合题
26.(1) (2) _ 、
_ 、 (3) _ 、 (4)
27.(1) (2) _ 、
_ 、 (3) _
28.(1) (2) _ 、
_ 、 、 _ 、 (3) _
29.(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