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听听那冷雨》课件(鲁人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听听那冷雨》课件(鲁人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4 13: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张PPT。听 听 那 冷 雨余光中“雨”之意境(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介 绍 作 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2.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四年,海峡两岸已经阻隔了整整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纪)。
3、一起回忆他的作品:《乡愁》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把握文章脉络
雨季思乡(2) 嗅雨 (3) 观雨(4) 听雨(5-11) 回到现实(12)
2、文章结构: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三 经典赏读 1、春雨勾起了作者对故乡、对大陆的思念之情,那么,在雨中,作者又品味到了怎样的故乡、怎样的中国呢?
2、品读嗅雨、观雨、听雨的相关文字,体会意境、情思。化 用 古 诗 词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探究“冷”字随着作者,我们一起进入这雨的世界,文化世界。“雨”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作者就是在春寒料峭漫长雨季中,思慕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遥望着祖国大陆。回顾这雨中肆意流淌的文化,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写了这么多雨的文化,为何用一个“冷”字修饰?
四、拓展阅读
《呼唤》
就像小时侯
在屋后那一片菜花田里
一直玩到天黑
太阳下山 汗已吹冷
总似乎听见 远远
母亲喊我
吃晚饭的声音
可以想见晚年
太阳下山 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
就亮起一盏灯
就传来一声呼叫
比小时更安慰 动人
远远 喊我回家去自由品味语言布置作业:
1、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像,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描写一个雨景,300字左右。
2、找出文章中写雨的诗句,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