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2010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成磊 审题人:汤平
一、选择题(共70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题2分)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据此并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2题。
1.“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时,纽约(西五区)时间为
A.24日2l时05分 B.24日5时05分
C.25日7时05分 D.25日2l时05分
2.图中示意的c行星是
A.地球 B.火星 C.木星 D.土星
3.岩石圈是指
A.地壳部分 B.地壳和上地幔 C.软流层以上部分 D.地壳和软流层
读图“甲、乙两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下列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态相符的是
5.关于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 B.乙地可能出现阴雨天
C.①处气压比②处高 D.甲地可能形成台风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完成6—7题:
6.若AB线是30度纬线,则这个海域肯定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直接得益于暖流
B.世界上著名的大渔场都是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
C.洋流既加快海洋污染物的净化速度,同时扩大污染的范围
D.暖流的海水温度可能比寒流的海水水温更低
8.下图为“某大河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地貌和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岭,背斜成谷 B.①地地下有可能找到石油
C.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D.从甲到乙,地层形成年代越来越老
9.若赤道附近有一高山,其垂直自然带分布的是(南坡为迎风坡):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0~13题。
10.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1.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12.依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读图4,回答13-14题.
1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规律
14.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一易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读“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15~17题。
15.X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6.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
A.经济发展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17.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中国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18.有关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城市人口密集、数量大、需水多,所以城市多建在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
B.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高纬度地区
C.世界上的城市都位于平原地区,且临海优越
D.如果说地形和气候对城市地域分布的影响较大,那么河流则对城市的城址选择具有深
远的影响
读下图中四个城市某年人口净增资料,判断回答19~21题
19.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20.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2.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读“反映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23~24题。
23.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按照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25.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6.下列有关中心地理论的应用,正确的是
A、高级居民点要尽量安排在城市的中心区
B、在进行商业布局时,高级商业网点的数目要少一些
C、在进行商业网点或居民点的布局时,一定要按正六边形进行布局
D、商业网点的布局,一定要进行等距离布局,这样才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7.读下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图中四个工厂区位选择比较合理的是
①电镀厂 ②有色金属冶炼厂 ③纸浆厂 ④砖瓦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B、人们通过开垦荒地可以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C、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光热条件
D、农业的区位是由国家的政策所决定的
29.现代物流业对于经济协作和商贸活动的影响是
A、增加生产成本
B、增加中间环节,降低经济效益
C、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D、增加了企业库存和人力资源成本
30.下图中化工厂的位置,哪个方案较为合理
31.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回答32~35题。
32.该厂产品可能是
A.化工产品 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药品
33.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枢纽 D.铁路枢纽
34.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①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
②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③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
④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5.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①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②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③提供广阔的市场
④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共30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人口增长图
材料二 我国人口形势严峻,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2000年国家组织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除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外,国务院还强调对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
材料三
(1)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
提倡晚婚、晚育的主要目的是 。
(2)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比重是很 (填“低”或“高”)的。?
(3)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投入人力多,但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 D.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4)为缓和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下列人口增长模式图中的
(5)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
成为我国目前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
37、读“伦敦城市发展简图”和“伦敦市人口增长简图”及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伦敦城市发展简图
材料二 伦敦市人口增长简图
材料三 英国泰晤士河曾受到过严重污染,除偶尔能发现鳗鱼外,无其他鱼类。如今,经过治理的泰晤士河,已被认为是世界城市中比较干净的河流之一,河中重新出现了上百种鱼类。伦敦原有“雾都”之称,近年由于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无烟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中的烟尘大为减少,雾日已不多见。
影响伦敦市城市形成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从图中可以看出伦敦市城市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从10世纪到1800年,第二次是从1800年到1900年,该过程反应了城市化过程的
特点。
老伦敦中心区环境恶化,最为严重的是 污染和 污染。1950年伦敦市发生震惊世界的“酸雾”事件,造成“酸雾”的原因是
(4)伦敦在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有所下降,这种现象称为 现象,这种现象首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 ②
(5)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伦敦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至少两点)
38、读“亚洲水稻的主要分布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和 降水丰富的地区。
(2)图示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气候: ;
②地形: ;
③劳动力: 。
(3)该区发展水稻种植业,在解决人地关系矛盾方面的好处是: 。
(4)亚洲水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主要是 。
(5)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①
②
高一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1—5:BACBB 6—10:BBDAA
11—15:BAACB 16—20:ADDCD
21—25:CCBAC 26—30:BCACD
31—35:CBACD
36.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有效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2)30% 低??
(3)C?
(4)C
(5) 中部 西部 东部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37. (1)河流
(2)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大气污染 水污染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且为岛国,水汽丰富
(4)逆城市化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任答两项)
(5)①分散城市职能,新建卫星城,将老城区中心的人口、工业、资金逐渐向大伦敦和卫星城市分散 ②在老城区外围建了绿化带,改善城市环境 ③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分散污染源(任答两点)
38.(1)东亚 南亚 东南亚
(2)夏季高温多雨或全年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3)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4)亚洲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稻谷的人均占有量不高,因此商品率低
(5)大力投资和组织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科技的投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