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复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复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2-04 10:5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巩固并深化了对氧气化学性质、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化学性质、水电解等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为今后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有机化合物、化学与生活等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安排上是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旨在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燃料燃烧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明白化石燃料燃烧的利于弊。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多种学习方式,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让学生深切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结合教材中与社会发展、新能源等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教育的思想。本节课是对第七单元的知识点做一个全面复习,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根据本单元三个课题的学习,让同学们对常见的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料燃烧的能量变化、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新能源等方面有系统的认识,让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
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对燃烧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我校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讨论的思维活跃。同学们非常喜欢教师通过视频教学法传授和总结新知识。我通过歌曲巩固了关于燃烧和灭火的一些常识,将本单元的的知识点通过视频动画加以归纳,再做相关练习,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我们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练,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得到来了家长和师生的肯定和好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见灭火器的选择和适用范围。
②知道化石燃料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③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重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和性质,了解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④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⑤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歌曲视频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动画和练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自己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认识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利与弊,以及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激发学生为将来研究和开发新能源而努力学习。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②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③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④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难点
①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②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③甲烷、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充分利用课件、歌曲、视频片段、以及Flash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复习重点,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为:播放歌曲,调动兴趣──展示重点,明确目标,巩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歌曲巩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观看图片以及Flash课件,──练习灭火器的选择,再通过面粉爆炸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归纳总结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视频播放燃料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的影响,拓展对新能源的认识,让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复习目标和复习重点
复习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出示成语与典故
巩固燃烧的条件的应用和灭火原理


常见灭火器的选择

复习可燃性粉尘的爆炸,认识常见的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反馈练习
【回忆】2008年关于北京奥运会特别流行的歌曲是什么?
今天请同学们听一听化学燃烧版的《北京欢迎您》进入我们今天的复习。
【播放】歌曲化学燃烧版的《北京欢迎您》
【板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1、燃料燃烧的现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燃料的燃烧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⑴化石燃料的利用与开发 ⑵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⑶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燃烧需要3个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2.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意满足其一。
你能说出下列成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1)钻木取火
(2)煽风点火
(3)水火不容
(4)釜底抽薪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领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烧的更旺。
【课件】播放常见灭火器Flash动画,选择练习
干粉灭火器:
用来扑灭油、气体引起的失火
2、二氧化碳灭火器:
用来扑灭图书、贵重设备、精密仪器引起的失火
3、水基型灭火器
用来扑灭木材、棉布引起的失火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1:
若可燃物急速的燃烧,并且发生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情况会怎样?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2:
我们知道可燃性气体能导致爆炸,那么面粉、煤粉等粉尘能导致爆炸吗?
【课件】播放面粉爆炸 Flash动画
复习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课件】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引导学生归纳。
要求学生能准确书写常见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煤: 固体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石 油:液态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天然气:气态混合物。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播放】煤和石油的视频
【讲解】天然气
【课件】实验7-4甲烷燃烧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甲烷具有可燃性。(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
注意:点燃甲烷前,一定要验纯!
如何证明甲烷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请学生回答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1.点燃甲烷
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3.将烧杯倒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如何证明某物质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上表的内容,在大量燃烧煤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影响环境的物质?
【讲解】据检测,一个城市如果拥有十万辆汽车,每天空气中就会增加210tCO、62t碳氢化合物、11t氮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及烟尘等,可以想象其污染力是相当凶猛的。
1、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使用燃料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有哪些?
上述物质的大量存在,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与燃料有关的环境问题
2、燃料(主要为煤和石油等)的使用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播放】视频:
温室效应
酸雨
光化学烟雾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措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1.加强治理
2.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乙醇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优点:
①节约石油资源,
②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P144
氢气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复习氢气的收集方法
展示能源应用的图片:
液化石油气汽车
使用压缩天然气(CNG)的汽车
风力发电
太阳能电池
五、课堂训练
1、下列化学变化能够放出热量,且能作为热源的是( )
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B、钢铁生锈??????
C、木炭燃烧 D、镁与盐酸反应
2、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的缓慢氧化均放出热量
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D、人们使用化石燃料是利用它燃烧产生的热量
3、开辟防火带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在树林中间开辟通道 (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沿通道扩散浓烟
4.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5、当危险发生时,以下应急措施正确的是(  )
A.室内发生火灾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煤气泄漏时,打开电灯检查漏气管道
C.发现有人触电时,立即用手把触电者拉开
D.地震发生时,在底楼的同学快速跑到空旷的地方
6.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 )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③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7、下列关于酸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酸雨会改变物质的密度 B、酸雨会使河流、湖泊酸化,影响鱼类生长
C、酸雨会腐蚀建筑物,损害农作物和森林等
D、酸雨会随风远距离飘落,导致大范围的危害
8、近几年国际油价的持续变化,引发人们对未来能源供需及价格的深切关注,并且促使人们寻求石油的替代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应珍惜化石燃料,因为它们既是燃料,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且不可再生。
B、在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的同时,我们应努力寻求开发新能源 。 C、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D、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北京欢迎您》
……
认真听歌曲,观看课件中丰富的内容和画面。复习关于燃料燃烧的现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常见灭火器的使用以及火灾发生时的逃离方法。明确复习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3、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4、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学生回答:
利用钻与木头摩擦产生的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 而使得木头燃烧。
“煽风”则可以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水的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得火焰温度迅速降低至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
从锅底下撤掉薪柴,使得火焰熄灭,即采用隔离易燃物的方式,使燃烧停止。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
移走可燃物,使木船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充足的氧气
学生认真观看Flash动画,练习常见灭火器的选择。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 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学生观察认真
学生归纳总结:
放热反应
1.所有的燃烧反应
2.金属和酸的反应
Mg+2HCl === MgCl2+H2↑
3.生石灰与水反应
CaO+H2O===Ca(OH)2
吸热反应
例: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的反应
高温
C+CO2 〓〓 2CO
产生蓝色火焰,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
点燃
CH4 + 2O2 ==== 2H2O + CO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 CO2 = CaCO3↓+ H2O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证明含有氢元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含有碳元素
1、煤的燃烧:
——SO2、CO2、粉尘、CO……
2、车用燃料(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CO2、CO、氮氧化合物、含铅粉尘、未燃烧掉的碳氢化合物……
学生回答:温室效应
酸雨…
①燃料中硫等杂质的燃烧,产生了污染空气的SO2等气体;
②大量使用燃料,使空气中CO2含量激增;
③燃料的不充分燃烧产生CO;
④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排放到空气中。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加强环境监测
使用低硫煤
使用无铅汽油
汽车使用催化净化装置……
学生练习书写以下化学方程式:
点燃
C2H5OH + 3O2 ==== 2CO2 + 3H2O
教师检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速度和准确率。
点燃
2H2 + O2 ==== 2H2O
Zn + H2SO4 = ZnSO4 + H2↑
复习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固液常温型(或液液常温型)
学生回答:收集氢气的方法:
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学生课后练习:
9、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这样做的优点是( )
①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②使其充分燃烧,③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④为了美观 ⑤偷工减料
10、氢气是未来的理想能源。根据氢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及氢气性质分析,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需解决的课题有( )
①探索廉价的制氢气的方法 ②研究氢气燃烧产物的处理技术 ③开发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
A.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和② D.①和③
11. 我国南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分布带。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总和的2倍,“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一水合甲烷晶体(CH4·H2O)。请结合初中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燃冰能燃烧,说明水具有可燃性
B.可燃冰的发现为我国在新世纪使用高效新能源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C.可燃冰由四种元素组成
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固态水
12、如图所示,某同学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80℃的热水,并投入少量红磷.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上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上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分的白磷.
(1)实验进行不久该同学观察到 ,
而 .
(2)该同学从上述现象得出燃烧的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
要与 ,
二是要使可燃物 .
(3)该同学设计上述实验来验证燃烧的两个条件,其实验 (填“是”或 “不”)严密,若不严密,该如何作最简单的改进?


从歌曲引入课题,从生活中发现化学,体会到化学无处不在;体会到化学的神奇。很好的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掌握一门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

通过成语和典故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情。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体会化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进一步巩固燃烧和灭火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关注历史过程中有关燃烧和灭火的利用。
课题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学生从中获取有关灭火器的知识
。将理论用于实际,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根据火灾会选择常用的灭火器,培养学生对于火灾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的能力,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可燃性粉尘爆炸的理解。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化学知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
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观看视频片段,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不可再生能源的知识。
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天然气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更加关心生活,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学生的积极回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改善环境,从我做起。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关于化学用语的检查要做到及时反馈,通过多练习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复习情况,让学生能准确而且快速的书写出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复习巩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该知识点的程度。
通过课题练习及时反馈课题复习效果。
课后拓展与实践,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
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得到了提高。
课堂小结
1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布置作业
1分钟
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写一篇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报告。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二、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三、化石燃料的用途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信息量大,多媒体课件中歌曲视频以及Flash的灵活运用。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归纳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根据学情灵活的处理教材中的关于实验的复习。如对“燃烧的条件”探究中,通过歌曲视频,有利于学生更迅速的记住结论;对“灭火原理”的知识,则完全由学生自主回答复习中问题,极大的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中,进一步拓展所学的内容,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本科不足之处是最后的联系题有部分留在了课下当做练习,完全可以通过精减在课堂上完成,有待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