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2-03 20: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课型方式: 要素组合
课时形态:标准课
课前准备
1、小明家上月用水10吨,这月用水8吨,比上月节约了( )%
2、一件商品原价80元,现在降价20元,降低了( )%
3、李师傅上月做零件120个,这月增加了,这月做零件( )个。
自主学习
一堆煤重2400吨,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吨?如果把改成75%,应该怎样列式呢?
(要求:画出线段图。找准单位“1”)
小结: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

(做+想+听)
1、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要求:先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再用两种方法解答)
2、小红家上个月家庭开支800元,这个月节约了15%,这个月家庭开支多少元?
3、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的价格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小结: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方法:
温馨提示:有些百分数问题中,叙述两个数倍比关系的句子不完整,给确定单位“1”带来困难,做题时,可以把句子补充完整。例如人们常用“提高百分之几”“节约百分之几”来表示增加、减少的幅度,解题时可以补充好谁比谁增加百分之几,谁比睡节约了百分之几,从而确定出谁是单位“1”。
(想+做+听+大动)
1、连一连
男工人有200人,-,女工人有多少人?
女工是男工的25% 200×(1-25%)
男工是女工的25% 200×(1+25%)
女工比男工多25% 200×25%
女工比男工少25% 200÷25%
2、判断
1、一批产品有90件,全部合格,合格率为100%。 ( )
2、一瓶饮料重2%千克。
3、解决问题
1、某饭店上月营业额为30万元,这个月下降了6%,这个月的营业额是多少?
2、一件衣服200元,先提价10%,在提价的基础上又降价10%,现在价格是多少元?
3、爸爸在“十一”期间花1600元买了一部品牌手机,比原价便宜了20%,这部手机的原价是多少元钱?

(看+讲+做+小动)
一、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
你有什么收获?
二作业:练习十九的第7‘8’9题。、
(想+听+看)

《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本节课的数学知识目标是: 1.理解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迁移、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能正确地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首先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稍复杂分数应用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多(少)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课堂学习中,老师给予了学生如下机会: 1.在学习例题之前先复习“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线段图,再复习一些分率句的分析,把知识难点分散化,学生就容易把知识方法迁移到例题中去,使知识螺旋上升。 2.从线段图入手,利用线段图显示相等关系。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数量关系,以及题目结构特征。体验分析方法:抓住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分率,画出线段图。其特征是:①单位“1”的量和对应分率是已知的,先求出对应分率的数量,再进行增加,减少的数量计算;②问题量是与分率不对应的,可以先求出问题量对应的分率,再用乘法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哪个量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4.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 是百分数应用与分数应用题的对比整理。通过这样的两次加深对比分析,让学生讨论后再总结,学生的理解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例3)和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做一做第1小题)进行对比整理;(??? 根据学生对百分数应用题的理解,为了更好使学生学习百分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的归类整理。 5.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 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新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两次对比,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迁移学习,让学生懂得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知识。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加强了对比题组的练习,分率句的对比,百分数题目与分数题目的对比,让学生在增强的练习对比中进一步深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