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芽”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汇报——生生互动的循序渐进的思考过程,教师有计划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和科学学科严谨的学习态度。本课教学活动注重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活动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生命世界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梳理】
1.教材内容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
“种子的萌发”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浸泡种子。种子萌发,必须具备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但种子萌发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教师需要课前先浸泡种子,在课上提供给学生进行解剖和观察。
第二部分:种子的内部结构。学生将在这个环节中,亲自将种子剥开,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三部分:发芽的种子。这一部分内容是种子萌发的延续。学生将把浸泡的种子放在盘子里,对种子进行持续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过程。同时结合对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2.教学策略选择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我的教学设计力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谈话情境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节,在教师演示实验不易观察的时候,借助“微课”这一信息技术让孩子们学得轻松,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对种子的结构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时学生对植物种子及生长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植物新生命是怎样开始的,种子能变成幼苗。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经验和动手操作经验,前几节课对植物的花、果实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把种子传播出去都做了研究,学生对于植物的种子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很多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内部的结构及其科学名称的了解并不全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的时候,种子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内部的基本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内部的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中各有不同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自主探究,通过解剖、观察等,发现种子内部的结构。
(2)运用对比的方法发现种子萌发所发生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剖并认识种子(双子叶)的基本构造和认识种子各部分在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作用。
教学难点: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内部会发生变化。
【教学准备】
培养皿(1号和2号),镊子,放大镜,蚕豆种子,油菜种子,黄豆种子,浸泡过的蚕豆种子,观察记录单,课件。
【设计特色阐述】
本教学设计体现的最大特点是借助新型教学形式“微课”,为学生展示“解剖种子”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放大、慢放、回放等功能,更方便、更仔细、更全面地为学生展示。让学生自主参与微课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字技术快的优势,又迎合了学生的自我探究需求,提升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简短的微课让孩子们很快学到了知识点,而且微课还可以反复使用,可以下载给孩子们自己回家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生回答)
2.关于种子,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生回答)
3.总结:看来种子的萌发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究种子的萌发(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课堂的第一时间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设计“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呢?”这一问题提问,在学生们的激烈讨论中得出种子的萌发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很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浸泡种子
1.观察三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这有三种植物种子,你认识吗?(课件出示蚕豆种子,油菜种子和黄豆种子),组织学生观察1号培养皿中的三种植物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汇报。
2.认识不同的种子
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其他种子吗?学生回答。
3.想一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条件
这些种子形状不同,大小不同,但是都能长出新的植物,想一想,把这些干种子放到培养皿上能发芽吗?
生生互动讨论得出必要条件有:充足的空气,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4.吸水量对比实验
大家想一想,怎样测量出这三种种子的吸水量的多少呢?
通过生生互动得出对比实验,需要10粒种子,200毫升的水,相同的天数。
【设计意图】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种子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但是都能孕育新的生命,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2.生生互动,问题显课堂。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像土壤,肥料,阳光这些并非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参与者。3.吸水量对比实验。通过生生互动得出对比实验的操作。
三、种子的构造
1.观察浸泡的种子外形并对比(借助白板软件的放大镜和聚光灯)
这是老师两天前浸泡的蚕豆种子,浸泡的蚕豆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要解开发芽的秘密,我们就要全面了解一下种子,先观察一下它的外形,你看到有什么样的变化了?
学生回答出:浸泡后的蚕豆种子变大,颜色变浅,因为吸收了水分,重量也变多了。
2.“微课”展示种子解剖实验
你们想不想解开蚕豆内部的奥秘,可以怎样操作呢?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解剖蚕豆的微课”,边看边思考,解剖蚕豆分几步?每一步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出示课件,阅读解剖温馨提示。
3.学生自主操作,翻书自学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剖2号培养皿中浸泡2天的蚕豆种子,将实验记录单填好,实验记录单要求:你能标出种子的各部分名称吗?学生自主翻开教材第33页,自学种子的各部分名称,让后标注在实验记录单上。
4.学生小组活动,组织生投影汇报。
教师出示投影,再一次加深“胚根”“胚芽”“子叶”的概念理解,就像大家观察到的:
蚕豆皮很厚,蚕豆皮的科学名字叫做种皮。种皮内有两片厚厚的豆瓣,豆瓣的科学名字叫做子叶,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蚕豆种子里面有一个小芽,在小芽一端呈白色圆锥的部分叫做胚根。另一端两片呈黄绿色的部分叫做胚芽。
对比蚕豆种子和黄豆种子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投影出示解剖对比图。
【设计意图】1、加深认识。对比观察干湿种子的区别,让学生在对种子的感性认识上有所升华。2、“微”时代,“大”不同。微课的设计为本节课的教学增光添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解决了教师实验示范不易操作和不易观察的弊端。3、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教学“胚根”“胚芽”“子叶”这些重要概念时,教师不是告知学生,而是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四、发芽的蚕豆
1.猜一猜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种皮对种子有保护作用,那你猜猜看,胚中的子叶、胚根、胚芽这三者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会有上面作用呢?
学生畅所欲言。
2.看一看
同学们的猜测可真多啊!我们来看一个种子萌发的小视频,看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3.验一验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方法,在一个一次性杯子里垫上一些纸巾,放上浸泡后的种子,保持纸巾湿润。
教师布置日常观察记录的任务(每隔两天在同一时间观察一次,重点观察胚根和胚芽的发育情况),并用简捷的方法做好记录(如照片、简图等)。这个实验过程时间比较长,今天老师带来了按上面方法做了1 天、3天、6天的蚕豆种子,我们来分别解剖一下,看看胚的各部分到底有什么作用。
出示实验操作: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推测胚各部分的作用。
总结并板书:种子的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植物,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为胚根和胚芽的发育提供养分。
【设计意图】观察发芽的蚕豆,是种子萌发一课的延续,具体的观察操作需要学生课后完成。在这里,我大胆的设计了猜一猜——看一看——验一验的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自主实验,经历种子的萌发过程,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记录单设计】
1.解剖种子实验记录单
你能标出种子各部分名称吗?
预计记录单效果:
2.发芽蚕豆各部分变化记录表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
胚芽
胚根
子叶
【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子
【教学反思】
创设个性化教学环境,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体现科学学科素养,重视科学实践。这是我在课前备课思考的几个方面。本课内容量较大,要充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识双子叶种子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在萌发过程中起的不同作用是本课重点,为突破这个重点,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还原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1.微课的参与。“微”时代,“大”不同,微课的设计为本节课的教学增光添彩,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解决了教师实验示范不易操作和不易观察的弊端。我借助新型教学形式“微课”,为学生展示“解剖种子”的实验操作过程,通过放大、慢放、回放等功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微课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字技术快的优势,又迎合了学生的自我探究需求,提升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简短的微课让孩子们很快学到了知识点,课堂上孩子们观察清晰,对不明白的环节可以利用“回放”功能再次学习,课堂气氛较活跃。
2.白板的使用。在从外表观察蚕豆种子环节,我使用白板软件的“放大镜”功能将种子进行放大,让学生们清楚的观察到了“种脐”。在对比干湿种子区别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使用了白板的“聚光灯”功能,“易化”了教学难点,能够更直观的演示,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3.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设计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设计了学生“自学”环节,有关种子的各部分名称不是教师“告知”,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在学生自主学习后的汇报环节,我利用实物投影功能,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实验记录单清晰的展示出来。
4.知识的延续。本节课的内容较大,这是我在备课时遇到的困惑点,但同时我发现“延续”也是本节课的亮点,课上学生明确了研究“发芽蚕豆各部分变化的记录”的方法,把实验留在课后,也调动了学生课后学科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