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3 20: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建立起法西斯政权的原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了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观察地图,了解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法西斯主义对世界和平产生的消极影响,认识到和平的可贵和战争的残酷。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2) 教学难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罗斯福新政
第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
表现:商品丰富、物资充裕、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2).危机 ①时间:1929-193年 ②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③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失业
④特点:破坏程度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厂 第二、罗斯福新政 (1).开始时间:1933年 (2).主要内容 (3). 结果 (4). 特征
(5)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
1、导入:
20世纪20-30年代,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纷纷建立起法西斯政权。法西斯政权是怎样建立的?它们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习新课:
第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的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2)、向罗马进军:
1922年法西斯党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3)、侵略埃塞俄比亚: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在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相关史事:
“法西斯”一词源于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手持束棒,束棒中间插着一把战斧,象征着国家的最高权力。束棒用于施行笞刑,斧子用于执行死刑。“束棒”在古代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
第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近40%,农业产量下降近30%,失业人数超过600万。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
②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徒乘机大肆活动。他们根据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传,还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1928年,纳粹党只有10万党徒,到1932年猛增到140万。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影响简表?
项目
国名
工业生产下降
对外贸易缩减
工人失业人数
工人罢工次数
德国
40%
70%
800万
1931—1934年1000多次
日本
32.5%
50%
300万
1931年2 415次
意大利
331%
?
100万
?
(2)、过程:
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人物扫描: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普通海关职员家庭。1914年他加入德国陆军,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退役。1919年,他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该党后改名为“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纳粹”是德文“民族的”和“社会主义的”两个词缩写的音译。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希特勒宣扬种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1924年出狱后,希特勒着手强化纳粹党。
他曾经创造了一个传奇,通过他个人的奋斗,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了国家元首,他曾经博取了广泛的尊敬,被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视为希望和理想,但是他的奋斗却使人类遭受了历史上最大的劫难。
啤酒馆暴动:
1923年11月8日,巴伐利亚的军政头目,都汇聚在一家啤酒馆内参加聚会。纳粹党人带着冲锋队突然冲入现场包围了啤酒馆。16名警察和纳粹党徒当场死亡。希特勒逃跑,戈林负伤,鲁登道夫被当场逮捕。警察逮捕希特勒,判处他五年的监禁。这次暴动最终因失败而告终。希特勒在狱中服刑9个月,并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
(3)、结果:
①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和进步人士;
②焚毁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③迫害犹太人;
④发展军事工业,扩军备战;
⑤撕约、兵役制、进“非军事区”、吞奥、占捷
第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①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1927年,日本内阁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②在经济大危机中,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负债累累。
③在国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2)、过程:
①核心:
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
②对外扩张:
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③建立标志: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结果:
制定了《国基准则》: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相关史事:
“军部”一词,在二战前的日本十分流行,最初只指独立于政府、拥有军令大权的国家军事机关,后来逐渐成为当时日本大军事官僚机构的总称,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以及关东军和其他军事机关。军部不对议会负责,隶属于天皇。因此,军部有时也指近代天皇制中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军事势力。在控制了国家政权后,以军部为主力的日本法西斯分子对进步组织实行残酷镇压,并实现国民经济军事化,将全部国家机器纳入战争轨道。
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提出了实行大陆政策的北进和向太平洋扩张的南进同时并举的《国策基准》计划。大陆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谋求满洲国的健全发展,巩固日满国防,消除北方苏联的威胁,并防范英美,实现日、满、华三国的紧密合作”。海洋政策的基本方针在于“向南洋,特别是向外南洋方面,谋求我国民族的经济利益……”
3、知识拓展: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英、法面临德、意、日的挑战,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这一政策被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的幕尼黑开会,签订协定,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议》的签汀,将这一改策推向向顶峰。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世界濒临战争的边缘。
4、本课小结:(板书设计)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背景 (2).向罗马进军 (3).侵略埃塞俄比亚
第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第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2).过程 (3).结果
5、课后活动:
(1)、判断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在正确选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X。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加剧了德国的社会矛盾 (√)
纳粹党通过政变取得了政权 ( X )
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都为核心 (√ )
法西斯国家主要有德国、日本和意大利 (√ )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处境与日本的处境有何不同?德国法西斯专政与日本法西斯专政有何相同?
相同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战胜国的制裁,因而有强烈的复仇情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后来,日本的扩张受到美国等国的干涉,日本的不满情绪高涨。
不同之处: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的法西斯势力以军部为核心,日本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建立法西斯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