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六年级语文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六年级语文试题(五四学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2-04 06:55: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六年级语文试题(五四学制)
(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值 120分)
1、 语言积累和运用(2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2分)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zhuō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么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①zhuō ②参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①莫言从“内部”_____中国社会,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令人震撼地挖掘了其中最隐秘的真实。
??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 ______。
?? ③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大批平凡人物“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______沉沦在冷漠与麻木中的人们: 善与美主宰着世界,恶与丑终将被埋葬。
A. 审视 期待 警醒 B. 审查 期盼 唤醒
C. 审查? 期待 唤醒 D. 审视 期盼 ? 警醒
3. 下列句子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裂之势。
D.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②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③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⑤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A. ①②⑤③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④②①⑤③ D. ④②①③⑤
5.古诗词默写(5分)
①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中把白雨比作珍珠、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
②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红军战士敢于蔑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
③刘禹锡《浪淘沙》(其一)中运用联想和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
④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写的富有情趣韵味的亲切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
⑤捐躯赴国难,___ _____。
6.名著阅读(2分)
我觉得外祖父的脾气很坏。他不论和谁讲话,总是嘲笑人,欺负人,摆出挑战的神气,极力惹对方生气。来了不几天,外祖父就逼着我学祈祷。不久,我就挨了外祖父的一顿鞭打。
文段中“我”指的是___ _____, “不久,我就挨打了外祖父的一顿鞭打”的原因是___ _____。
7.综合性学习。(5分)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2分)
[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3分)
(1)家和万事兴
(2)天道酬勤
(3)百善孝为先
选________项,理由:________。
二、阅读 (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5分)
(一)(5分)
湘南即事 戴叔伦
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2分)
9.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二)(9分)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0. 这三段选文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两个环节?(3分)
11. 文中画线句“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的“站起来”指的是什么?(3分)
12.选文中几次写到“掌声”?从中可以体会到人民群众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 (12分)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钓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把“金钓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儿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 , 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儿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13、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4、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俗语。 (2分)
15、选文依次写了同学们用竹节人制作的哪几种“武器”?(4分)
答:
1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四)(12分)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7.阅读选文,说说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4分)
18.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第⑥段加横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分)

(五)(12分)
父爱不矮小
①第一次发现自己个子矮,是在她十二岁那年。
?②六一节前夕,镇上的小学照例要举办一台联欢会。比同班的女孩子矮了半头的她站在舞蹈队伍里显得极不协调,伙伴们已长成婷婷的天鹅,而她依然是只瘦弱的小鸟。
③她哭着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长高了,就她不长。妈妈没意识到落选的事对女儿的伤害,笑着摸了摸她的头说:“这丫头,要是随了妈就好了,谁让你随了你爸呢。”一旁的父亲局促地搓搓手,没有说话,转身走了。从那天起,她才注意到父亲竟是如此矮小。也是从那天起,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
④那个不愉快的儿童节过后不久,她的小学时代结束了。曾经向往的中学生活并没有想象的愉快。在这所小镇唯一的中学里,她和父亲经常被别人一同提起,因为父亲是这所学校的语文老师。有时,她正在操场上和同学快乐地打球,身边走过的老师或同学会说,她长得真像她父亲。这时,快乐会瞬间飞远。虽然这时她已学习了一些生理健康知识,知道遗传的作用,但对父亲的怨还结在心里。
⑤蔷薇花开了落,落了开,她也花一样长得清纯,小巧的个子更显得玲珑娇小。她考进城里的大学后,耳边不会再有人说她像父亲了。一日,她被同学从操场上叫回宿舍,是父亲来了。(A)他似乎并未察觉她的不快,笑着递给她两大包饼干,还有两本她喜爱的文学书。临走又回头说:“丫头,记着吃饼干啊,每天都要吃。”她望着父亲矮小的背影怨着:“哪里没有卖饼干的?不要再给我送了。”
⑥假期回家。一进门父亲就问:“丫头,饼干吃完了吗?”说着又抱出几袋一样的饼干。“您就不知道换个牌子呀?干吗让我天天吃这个?”母亲望望父亲说:“丫头,你爸听朋友说有种赖氨酸饼干,孩子吃了能长高个,他就跑到城里四处找。“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B)以后的日子里,她吃着父亲送来的饼干,打着球,似乎真的长高了一些,婷婷的,像一株春日里的翠竹。
⑦又是蔷薇花满院飘香的季节,她带回一个高大俊朗的男孩。忙忙碌碌的父亲在男孩的身边显得更加矮小,可父亲脸上的欢喜就像阳光下的蔷薇花,笑盈盈地开满了小小的院子。
⑧黄昏,她送男孩出门。男孩很认真地对她说:“你爸真好。他对我说,我把女儿交给你,以后你们如果吵架了,你可以怨她懒,可以说她娇气,但是,你永远都不许嫌她矮。”
⑨瞬间,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莹莹的泪光中回望,缤纷绚烂的蔷薇花旁,父亲的身影被一抹夕阳拉得修长……
20.文中她对父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完成这一过程的归纳。
①小学时,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②中学时期,______→③大学时期,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④送别男友,______。(4分)
21.文中多次出现蔷薇花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2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父爱不矮小”为题,有什么好处? (4分)
三、写作(共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段或“温暖”或“自由”或“孤单”或“烦心”的日子,亲爱的同学,你又有着怎样让你难以忘怀的日子呢?
请以“那段______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六年级语文)答案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20分)
1.拙 cēn
2.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填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娴静文雅”形容人的性格;“闲淡宁静”多指环境。
【解答】
审视:仔细看;认真端详。审查:检查核对是否正确、妥当(多指计划、提案、著作、个人的资历等)。?期待:期望;等待。期盼: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警醒:①使人警觉醒悟;②谓睡眠中容易觉醒。唤醒:①叫醒;②使醒悟。根据语境,依次为审视;期盼;警醒。故 D符合题意。
ABC不合题意。
?故选D。
3.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解答】
A使用正确。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B使用正确。人迹罕至:罕:少。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C首当其冲:当:承当;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并不是指冲锋陷阵。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D使用正确。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故选C。
4. 【答案】C
【解析】阅读语段可知,此题是阐述“读书”的句段。通读句段可以发现,④句首先明确指出读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故此置于首位。②句紧跟上句,从反面论述读书需要“精选”。①句从“熟读深思”角度,阐述读书需要“读得彻底”。⑤句进一步论述读书的意义和方法,③紧跟⑤句后面,阐述“少读”的“精读”的意义。
故选:C。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句子的排序。
排序题要理清逻辑,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等关联词语,或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来判断,首先整体把握,找出中心句、起始句或总括句,然后按时间、空间、逻辑或认知不同进行梳理,再找准领字,看准关联词及其他表示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综合排出合理的句序。
5. 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⑤视死忽如归
6.阿廖沙 “我”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
7、(1)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任选一项即可,选项与理由要统一,意合即可。理解各项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说明其表达的含义及对家庭生活的意义。
二、阅读 (共50分)
8.绝句(或七言绝句) 秋季(或深秋)
9.表达了作者一心想为国效力但又报国无门的忧愁苦闷的心情。(只答出“忧愁苦闷”得1分,提及“报国无门”之意得1分,意思对即可)
10. 升国旗和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11. 中国人民摆脱了封建腐朽和黑暗统治,从此当家做主了。
12.三次.人民群众激动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答对第一问得1分,第二问得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制作竹节人。
解析在细读选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要素写出大意即可
14.答案(示例)中看不中用
解析从自己的积累中选取一个符合语意的俗语填写即可
15.答案金箍棒、虎头双钩、偃月刀、蛇矛。
解析阅读选文,围绕“武器”,抓住两个“就成了”和两个
“用”字,就可找到答案。
16、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破课桌比作古战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课桌上玩竹节人的快乐。
解析“破课桌”俨然“古战场”,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了同学们以“课桌”为“战场”,忘乎所以,全身心投入到玩竹节人的快乐中的情状。
17. (1)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2)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3)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词语,把握中心句。阅读时要理清写作思路,抓准脉络,得出答案。通读全文可知,②③段说明了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尚未发育成熟,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得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18.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说明方法,而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地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画线句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人越老,度过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就会感到时间过得越快。

19. “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马上立刻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说明文语言的能力。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做这类题时先要表明态度,该词不能去掉,然后说出该词在这里表明什么意思,再说去掉以后意思变成怎样的,和文中或者现实不相符合,最后要说出该词的应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所以不能去掉。阅读第⑥段“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一句,可以看出“渐渐”一词不能去掉,“渐渐”是“逐渐”的意思,说明人进入适应性的状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进入。去掉则变成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很快就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与事实不符。“渐渐”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20 对父亲的怨还在心里 ? 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线索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文章内容,要从整体来把握,如果对内容不能全面分析的话,这类题就答不全面。从全文来看,作者按照:小学时,她在心里怨上了父亲;中学时期,对父亲的怨还在心里?;大学时期,她的心里倏地疼了一下;送别男友,她的泪扑簌簌地挂满了脸颊。这些变化来写的。
21. 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父亲的高大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形象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某一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形象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形象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在分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来分析理解其作用。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文中多次出现蔷薇花这一形象,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父亲的高大形象。?
22?①让父亲身材的矮小与父爱的“不矮小”形成鲜明的对比;②高度概括了人物形象的特点;③揭示文章父爱中心(或主旨)④点明文章中心人物,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一般来说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有:1.概括文章主要事件;2.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4.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等。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以“父爱不矮小”为题,①让父亲身材的矮小与父爱的“不矮小”形成鲜明的对比;②高度概括了人物形象的特点;③揭示文章父爱中心(或主旨)④点明文章中心人物,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23.【作文题目】(50分)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必须紧紧扣住文题中的“那段”、“日子”这两个关键词。“那段”意味着所叙之事是一段往事,并不是现在发生的事,至少是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所发生的。“那段”还含有不容易走过、很值得回味、很值得珍惜之意。
【选材指导】“日子”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可以与具体的人一起走过:与老师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教导;与同学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同学真挚、纯洁的友谊;与长辈一起走过,可以感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以及让人难以忘怀的那份留恋与情愫;与父母一起走过,常常能感受到家的温馨,闻到一股家的气息,听到家庭的欢笑声。当然也可以与书籍一起走过,在与书籍交往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外还可以采用拟人和想象的手法,写与动物和植物一起走过的一段美丽的日子,让一起走过的这段经历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写法点拨】因为“那段”是一个过程,是一段时间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把这段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写清楚,写详细,而且在写这一过程时要能够做到以点带面,详略得当。
【文体选择】这篇考场作文虽然在写作要求中列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是我们在进行文体选择时,应当首选记叙文。
本文从三个角度来写“那段温暖的日子”,多角度地展现了“记忆的温暖落花”的内涵;事件真切、美而不落俗套,是本文最大的特点。采用题记,醒目别致。本文运用小标题的形式,选择三个时间段、三个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而且角度不俗,这就给文章的立意做好了铺垫,为结尾的点题埋下了伏笔,一线串珠清晰地展现了主题。首尾照应,优美意境。开篇扣题切入,以优美、飘忽迷离的美词美句总领下文;结尾总结上文,呼应开头,展望未来,漂亮收束全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