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县南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县南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4 16: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县南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
A.世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2.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应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3.唐宗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4.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②秦朝统一了文字
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 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6.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 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7.“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这种情形最早在哪个朝代普遍出现?(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8.“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两句歌词反映的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自给自足 B.无需交纳赋税
C.男耕女织 D.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9.“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
A.筒车 B.翻车
C.高转筒车 D.花楼机
10.在唐前期的一家瓷器店里不可能有下列瓷器(  )
①青瓷②白瓷③釉下彩绘瓷④粉彩瓷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2.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代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3.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客观上延缓了近代化起步
B.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
C.根本原因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D.表明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
1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其共同内涵(  )
A.思想自由 B.重建秩序 C.崇尚礼制 D.回归周制
15.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
A.“为政以德”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
16.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7.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D.君子气节、道德自觉
18.“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9.“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20.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
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格物致知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
21.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
A.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
C.阻碍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2.春秋战国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都是“人”被发现和重视的时代。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C.都是新经济出现后的必然结果
D.都是教会神学长期统治的结果
23.某校学生在编演“欧洲启蒙运动”历史短剧时,为孟德斯鸠设计的台词应该是(  )
A.“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B.“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是人人平等的”
C.“由于私有制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的了”
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24.伏尔泰和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2018年是他们逝世240周年。他们思想的共同主张包括(  )
①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②提倡暴力革命
③提倡“自由、平等、博爱”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5.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宜称:“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 上的幸福。”这表明文艺复兴(  )
A.是人类自我意识首次觉醒
B.论述了天赋人权思想
C.强调人和人性的价值
D.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三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特点。
(2)材料二的图一反映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28.(18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朱熹的其他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主张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可以看出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解答】A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
B是汉朝时设立的,排除;
C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
D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D。
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其中工部负责大规模的工程修建,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选项错误,排除;
故选:C。
4.【解答】①通过皇帝的印玺,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知道,皇帝制度开始于秦朝,故正确;
②印鉴上的文字为小篆,秦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故该项正确;
③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而不是郡国并行的制度,该项错误;
④通过印鉴,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朝在重要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的官吏;
故选:C。
5.【解答】据材料“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说明军机处受到皇帝的控制更强,从而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是皇权加强的表现,不是执行效能提高和中央集权加强,故ABC排除。
故选:D。
6.【解答】A、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正确;
B、材料指的是三省六部制度,正确;
C、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历史事件时间错误,排除;
D、清朝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正确。
故选:C。
7.【解答】抓住关键词“最早”,依据题干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反映“坊”即住宅区的商业繁荣,商业发展突破了空间限制;“买卖昼夜不绝,夜市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反映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的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普遍出现最早是在宋朝。故C项正确。
汉朝、唐朝的市仍然实行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仍然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故AB两项排除。
题干关键词“最早”,故D项排除。
故选:C。
8.【解答】依据题干“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可以看出古代小农经济具有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无需交纳赋税在材料中不能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
9.【解答】依据题干“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可知,该工具是一种灌溉工具,依据题干“唐朝”可知,这一灌溉工具是筒车,故A项正确。翻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高转筒车是在宋朝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花楼机是一种纺织工具,故D项错误。
故选:A。
1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因此①②错误,ACD选项排除;
釉下彩绘瓷是在唐朝中期后出现的,粉彩瓷器是在清朝时期出现的,③④正确,B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B。
11.【解答】材料反映了江浙地区从粮食重地变成了布纱重地,这属于经济结构发生转型,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均是在明清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12.【解答】注意限定信息“消极影响”,依据题干“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等信息反映了晋商在经商发财之后投资于官场和买田置地,这样就使得工商业继续发展缺少足够的资金,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故B项正确。
A项不属于消极影响,应排除。
C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B。
13.【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乾隆中期后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抵制了西方的殖民入侵,故B项正确。
A项,中国在当时并未走向近代化,排除。
C项,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是国家经济基础,排除。
D项,题干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14.【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主张“德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刑治”、墨家主张“贤治”,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个派别对于重建秩序提出的主张,故B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CD两项是儒家思想内涵,排除。
故选:B。
15.【解答】A、“为政以德”主要体现其仁的思想,排除;
B、该句话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排除;
C、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国应当从百姓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排除;
D、这句话的意思是上位者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重视,因此这反映出孔子是周礼的捍卫者,正确。
故选:D。
16.【解答】由题干信息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改进是指汉赋和造纸术的改进,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这一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17.【解答】材料是借物抒情,借莲花喻君子气节,表明理学从开始就追求道德自觉和君子气节,故D项正确。
故选:D。
18.【解答】材料反映了反对向外寻求天理,并且否定了世间儒生只考虑事物的道理逻辑分析,完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和本心的做法,而需从内心出发,这符合心学的内容,故C项正确;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建议汉武帝利用思想的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朱熹的“格物致知”强调向外寻求天理,在题中遭到了批判,故B项错误;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重视学问在现实的实践,这一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故选:C。
19.【解答】“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反对迷信孔子,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0.【解答】据材料提到,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此形成经世致用思想,故A正确;
批判君主思想,不符合实事求是,国计民生,故B排除;
材料也未涉及格物致知思想,故C排除;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没有提出重农抑商思想,故D排除。
故选:A。
21.【解答】“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实际上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A。
苏格拉底的上述认识并不可能起到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的作用,故排除C。
D是启蒙运动的特点,排除。
故选:B。
22.【解答】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百家争鸣出现,文艺复兴时期处于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借古典文化弘扬人文主义,抨击宗教神学,故C正确;
ABD都是只符合文艺复兴而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选:C。
23.【解答】A是康德的思想,排除;
BC是卢梭的思想,排除;
D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是孟德斯鸠的思想,故D正确。
故选:D。
24.【解答】①②是卢梭的思想,排除;
③④是伏尔泰和卢梭思想的共同点,故③④正确。
故选:D。
25.【解答】依据材料“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 上的幸福”可以看出文艺复兴主张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A项是智者学派思想的影响,排除。
B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将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没有涉及人和人性的价值,故C项错误。
故选:D。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解答】(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通过图示来认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元代的行省制。由图示一“皇帝统治下有三公”可知,这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由图示三“皇帝统治有中书省、枢密院和宣政院及中书省下有行中书省”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图示二应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而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本题实际考查的秦始皇及其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政策和影响,其中影响方面可以从对当时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回答。.由材料“秦朝初年”可知“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产生的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及影响。由材料“罢丞相不设……用兵西北……军机处……”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四反映清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故答案为:
(1)图一: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图三:元朝的行省制度。图二:三省六部制。
(2)“上”是指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材料四:反映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加强了中央集权。
27.【解答】(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第二小问基本特点,依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第一小问,观察图片,材料二中的图﹣《耕织图?耕图》反映的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第二小问,观察图片,图二反映了清代北京城商业的繁荣,图﹣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內在联系是农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3)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三中“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可知,该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依据第一小问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故答案为:
(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等。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内在联系:农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8.【解答】(1)根据“克己复礼为仁”可知是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思想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仁和礼两个角度去回答。
(2)通过材料“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概括出朱熹的主要主张是格物致知;通过所学知识,朱熹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是万物的本源。
(3)通过材料“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可知王阳明的主张是致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者,他思想产生的依据便是心外无理。
(4)根据材料“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可以看出,顾炎武治学主张的目的是经世致用;他的思想批判空谈主义,开朴实学风的先河。
故答案为:
(1)思想:仁、礼。
作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完善和加强人们的道德素养。
(2)主张:格物致知(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或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
其他思想:天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
(3)主张: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
依据:心外无理,理在心中。
(4)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