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2-04 18:21: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或者说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程)。
现代化包括:
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等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通俗化
社会生活上的西化、平等化、世俗化
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茅盾《子夜》 现代化史观视野下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史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及特点,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宋嘉树全家福(1917年)传统服装与西式服装并行于世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和时代特色的服装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五彩缤纷的现代服饰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中西合璧1.国门洞开,西服东渐——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
代表服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
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2.激情岁月,衣着朴素——20世纪的50年代至70年代
代表服饰: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
特点:衣着简朴、服饰的政治色彩强烈。
3.变革年代,风光无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代表服饰: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特点:个性化,去等级化、去政治化。服饰厅: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小结: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代表服饰及特点饮食厅: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饮食厅: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计划经济时代的见证——各种票证饮食厅: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小结: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饮食的变迁饮食厅: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南北特色,舌尖中国——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川菜、鲁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南方北方各有特色,南米北面。
2.西餐传入,异味争尝——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3.计划经济,凭票供应——新中国前期
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物质贫乏,生活艰苦。
4.改革春风,追求品质——改革开放后
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饮食呈现多样化。更加注重膳食结构,营养均衡,倡导健康饮食。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北京四合院内景特点:封闭性、保守性、内向性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特点:开放性、外向性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特点:中西合璧60、70年代简洁的家居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居住厅:洋房里弄——演进中的居室建筑小结:近现代中国人居住建筑的变迁1.传统住宅,东方特色
达官贵人住深宅大院,平民多住青瓦土房。
典型建筑:四合院、福建土楼。
2.欧风美雨,中西合璧
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北京四合院布局设备的欧化;上海石库门布局上采取欧式横向联列、高度密集的模式,内部结构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
3.安居工程,百姓受惠
1995年国家实施“安居工程”,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家居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近代中国的传统风俗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结婚照蔡元培:三次婚姻印证中国近代婚俗变迁●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旧式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病逝)
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
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中西合璧)
●第三次婚姻:1923,迎娶周峻
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
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完全新式) 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风俗厅:移风易俗——社会风尚的大变革小结:近现代中国人社会风尚的变迁1.剪辫放足,时代强音——近代
①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②男性:断发易服
③丧葬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④婚嫁习俗——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改为婚姻自由
⑤社交礼仪——见面: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称谓:平等的“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 “老爷”“大人”等称谓。
⑥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2.社会主义,崭新风尚——现代
①取缔贩毒吸毒、聚众赌博、反动会道门等丑恶现象
②废除包办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
③党和政府提倡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④实行双休日,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近代农村变化微弱的原因是什么 1.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二、变迁的特征方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进步参观后思考: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
变迁的本质特征和方向是什么?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1)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2)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3)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
(4)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民族特色
(5)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向近现代化转变三、探 原 因思想政治西方经济 请从以下角度讨论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
与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外因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工业文明、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提高社会生产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思想解放:西方冲击:三、探 原 因(小结)材料一:清代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的袍服……皇室用四衩,官员开两衩,百姓不开衩。服饰的穿用时间和场合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每年农历三月百官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要由礼部奏请,皇帝降旨一律换戴。 ——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问题:对比两段材料,说明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趋于平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四、究意义——政治进程角度材料二:“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材料三: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四、究意义——经济发展角度问题:依据材料,说明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说明国人接受了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工业化。材料四:生活在具有几千年传统文明的近代中国,每一个人都会面对时代的挑战,都会感受到西方文化对我们的冲击,同样也会有受惠于两种文明又困惑于两种文明的复杂心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我们应当客观的看到西方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使其更加辉煌。
——转引《中华文明网》四、究意义——传统文化改造角度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充满生机。他们是“中国女孩子” 他们长着小猪眼,拖 着大猪尾。四、究意义——国人形象角度 自晚清以来,辫子不再被外国人当做“异国情调”而加以简单描述,而是作为“劣等民族”的符号加以嘲弄。图片和文字摘自雷蒙·
道森的《中国变色龙》材料五理性接受西方生活观念,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断发易服后的孙中山改变了中国人形象,接受西方文化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平等和社会进步中国逐步由古代农业文明迈向近代工业文明 西化 平等化 世俗化经济工业化 政治民主化 思想理性化四、究 意 义(小结)改造传统文化,使其充满生机(1)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4)理性接受西方生活观念,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
总之,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