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配喇叭》教学设计
(演唱课)
一、教材分析:
《唢呐配喇叭》是一首短小的五声羽调式的湖南民歌,曲调、节奏均采用了模进、重复的创作手法(如:第1与第3小节,第2与第4小节,第5与第6小节)。小三度级进的旋律与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巧妙运用,形成了秧歌舞特有的韵味。“里乐拉”衬词一问一答,模拟了大喇叭、小唢呐竞相吹奏的乐声,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农家的欢乐气氛。这首湖南民歌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民歌的韵味,我们还为歌曲安排了歌表演的参考动作,供选用。歌表演主要以手持喇叭的吹奏姿势与后踢步、前踢步相配合为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唢呐配喇叭》,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其快乐的气氛。学习表演前踢步、后踢步。
2.续听辨音的高低,练习为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伴奏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和表现歌曲《唢呐配喇叭》欢快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音效 导入歌曲
1.听(唢呐音响),引导学生说出乐器,模仿演奏姿势。
2.了解唢呐音色特点及结构。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关于唢呐的歌曲《唢呐配喇叭》
(二)学唱新歌 感受情绪
1.听歌曲《唢呐配喇叭》,初步感受音乐情绪及相关音乐要素。
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聆听歌曲,随后分享各自的感受。(播放乐曲《唢呐配喇叭》)——板书围绕 情绪、拍号、速度、内容、演唱形式等。
2.学唱歌曲旋律。
(1) 边画拍边跟琴视唱旋律。
引导学生唱准节奏: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要求:用轻快的声音表现,不拖长音。附点八分音符。
引导学生唱准音高:5 3 ∣ 1 6
(2)完整演唱歌曲旋律,注意画拍跟演唱配合。
3.学唱歌词部分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来读歌词。(齐读)
歌词中有不明白意思的词吗?可以问老师。
——唱词“里乐拉”是衬词,“里乐”是湖南方言萤火虫的意思。
(2)轻声唱词。
(3)引导学生了解唢呐和喇叭的区别
歌词中唱到长的就是喇叭,短的是唢呐,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吹奏乐器。
4.完整演唱,变化演唱形式
了解简单的演唱形式:齐唱、领唱、轮唱。
(四)创编动作
1.学生根据歌词自行创编动作。
2.教师整合进行示范。
(五)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导语:下面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来为这首歌曲伴奏,我们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打击乐器,有铃鼓、三角铁。
来看一看响板的节奏是什么样的,X X ∣X X∣
再来敲一敲三角铁的节奏 X - ∣X -∣
(播放歌曲《唢呐配喇叭》)
下面呢就让我们共同合作来为这首歌曲伴奏。(播放歌曲《唢呐配喇叭》)同学们表演的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起来吧。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唢呐配喇叭》,我们还认识了两种乐曲:一个是唢呐一个是喇叭,在今后同学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乐器,掌握更多的本领,最后让我们吹起喇叭和唢呐,唱起来跳起来吧。(播放《唢呐配喇叭》歌曲的伴奏,同学们跟着伴奏一同来唱歌一同来跳舞)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