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学 案(教师用)
科目 科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总第 18 节
学习内容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学习目标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 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镊子
导学流程
训练内容
自我完善
一、回顾导入
有很多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一般都伴随着哪些现象?
自主训练(时量:5 分钟)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两个内容: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自学教材P36—37,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二、课中导学:
1、配制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吗?
2、过一会儿,取出铁钉,我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硫酸铜和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么?你能利用什么证据证明?
②合作训练(时量:20 分钟)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介绍硫酸铜溶液,观察其特征
2、演示并说明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我们要用镊子夹住洁净的铁钉,浸入溶液中约2分钟,观察它们的反应,记录下来,注意不要全部浸入溶液,这样可以和铁钉的原样进行比较。
3、各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观察要细致,记录要清晰。
4、反馈交流:大家看到了怎样的现象?注重比较和推理。
二、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观察37页图片:课本资料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判断化学变化的浅显方法。
2、回顾整理:随着这节课的实验结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化学变化呢?在变化过程中伴随出现了那些现象?
列举填表。
提醒学生不是直接用手接触硫酸铜溶液,这是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改变颜色:用淀粉与碘酒的反应、铁生锈的现象来说明;
导学流程
训练内容
自我完善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
④达标训练(时量:10 分钟)
一.选择题 1.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C ) A.白色 B.五色 C.蓝色 2.把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能看到( B、C ) A.产生大量气体 B.溶液变颜色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变化属于(C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二、判断题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 )3、生成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 )4、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①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②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③纸张燃烧。④瓷碗破碎。
⑤铁生锈。⑥石蜡熔化。⑦电灯发光
化学变化:2、3、5
物理变化:1、4、6、7
2、发光发热:用蜡烛燃烧的现象来说明;
3、产生气体:用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来说明;
4、产生沉淀物:用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来说明。
③拓展训练(时量: 5 分钟)
无论哪一种化学反应,在反应的同时都会有一些现象伴随发生,这也是我们进行判断的方法。课外续填表格: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化学变化?现象或判断理由是什么?
阅读43页:
在课本资料中的化学反应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课后反思:14、上这课首先我引导学生排除了是铁的可能性,而后我把生锈的铁放置在水中后给学生观察,也排除了这些是铁锈。那么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增强探究的有效性,才能让探究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教师一定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要高估学生的潜能,更不能低估学生的潜能。要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地方,敢于质疑,使学生思维相互撞击,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