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做角、画角、认识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1个顶点,2条边,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能辨认角,能在物品图片上找到角。
3、在做活动角、用纸折角等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经历并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导新,激发内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我们见个面吧!
课件出示:
师:你能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马上按照边的不同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是直的,圆的边是“弯”的或“曲”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前面三个图形有棱角,圆没有棱角;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前面三个图形有角,圆没有角。)
师:同学们指出的部分就是“角”,你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角”的秘密!
板书:认识角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分类”这一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图形特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探索“角”的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联系生活,积累感知
1、找角。
师:你能从身边的物体上找到角吗?
教学预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部分同学一定能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角的踪迹。
(设计意图:旨在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从而为下面的教与学做铺垫。)
2、指角。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是不是角呢?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你们看!
(课件出示:剪刀、钟面、红领巾)
师:它们身上都藏着角,你能找到吗?看看谁是火眼金睛?
教学预设:大多数学生只能指到一个点,教师要及时追问:这是一个角吗?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判断,引导学生指出一个完整的角。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给学生动态演示“形物”分离,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动手操作,深入研究
1、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
师: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刚才同学们都学会了指角,谁来指出这个图形上的角?
生:这个图形上没有角。
师:那你能不能用它折出一个角呢?
生:能!
师:比一比,看谁折的最漂亮。
师:大家把折好的角举起来让老师瞧一瞧。你们折的真好!我们折的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教学预设:有的学生需要观察和思考,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角是尖的。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2、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折好的角,用手摸一摸,看看有什么感觉?再把尖尖的部位往手心上戳一戳,看看有什么感觉?然后与小组其他同学折的角比一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活动:先摸角,再比角,最后汇报。
教学预设:①我们的角都是尖尖的。②角有的大有的小,但都有两条直直的边。③角都是尖尖的,都有两条边。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数学家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教师手指)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指着边)把上面平平的、直直的地方叫做这个角的边。(板书:边)
师: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生:1个)几条边?(生:2条)
3、练习。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
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图形中不仅仅只有一个角,能够根据角的本质特征快速地数出几个角。此题的设计对学生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又是对下一环节角的表示方法的巧妙铺垫。)
师:你怎样清楚地表示这些角?
教学预设:①用上边、下边、左边、右边来表示。②用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③用手来指。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用符号表示角,用数字表示角的序号的认知需求 。学生经过交流明确,用符号表示角一目了然,用数字表示角的序号指代清楚。)
师: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小弧线标出(边说边画)。记作:∠1,读作:角1。
师:如果还有更多的角,你打算怎么表示?(∠2,∠3,∠4)
四、活动体验,适度拓展
1、做角。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用老师为你准备的材料做出一个角来呢?
(课件出示)拿出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成一个角。在小组内活动活动你的角,看看这个角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2、发现。
师:做好后和你的同学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学预设:两根硬纸条打开得越大,角越大。
3、强化。
师:老师也做了个角,我慢慢地把它打开,你发现了什么?(角越来越大)再慢慢地合上(角越来越小),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预设:学生经过全班讨论交流后得出,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设计意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汇报中理解角的大小变化,有必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操作,强化随着硬纸条张开的大小,角的大小也随着发生变化。)
4、画角。
学生练习画角。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总结画角的方法。
5、比角。(课件展示)
课件一:张口大小比较明显的两个角。
师:那个角大?哪个角小?(追问)为什么?
课件二:张口大小一样,边的长短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角。
师: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追问)为什么?
教师演示课件描述过程:用重叠的方法将这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看另一条边,也是对齐的,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一样大。
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
(设计意图:围绕课件展开讨论,让学生陷入认知冲突,发现有时候不能用边张开的大小来判断角的大小,从而顺其自然地产生利用移动和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的需要。此环节在合理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得到有效渗透。)
五、总结收获,体现价值
师: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角,你有哪些收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认识了角?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发现角、认识角、创造角,也可以发现数学王国的更多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