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②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③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②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③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④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2、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内力作用(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火山、地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但火山、地震活动放在下一节课)。
教学重点:①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②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3、学情分析
虽然我校是省市重点中学,但学生来源范围窄,即主要是鹤城区的学生,而且是在三中、铁一中择优后录取的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我校以城市学生占绝大多数,所以本节有些内容学起来较吃力。
4、设计思路:
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地形变化的客观存在,阐明地形变化的力学机制;再结合案例,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与地质构造。可采用地图分析法(背斜与向斜示意图)、地理观察法(地形类型)、逻辑推理分析法(背斜谷与向斜山)等。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问题引入3’ 投影:平坦的太湖平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等景观图片。提问: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 学生欣赏并讨论:地表形态有何特点? 这个导入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氛围,而且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新授: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5’ 设问:要促使物体发生变化,必须有什么的作用(力)?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投影下表,师生边讨论,边填写: 在老师指导下边讨论,边填写左表。 从案例分析入手,说明地形变化的客观存在,阐明地形变化的力学机制。
过渡 (承转)正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的作用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地表形态,其中内力作用是地形的塑造者,它形成了地形的“粗毛坯”,那么内力作用是怎样塑造地形的?
新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8’ 边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边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认为: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④两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此;⑤板块移动发生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或海洋;⑥板块相撞挤压处,形成山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山脉。 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37思考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测测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该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性。
过渡 (承转)板块运动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即海陆变迁、造山运动等)具有重大影响,而我们常看到的地形,更多的是受地质构造的影响。
新授:(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2’ 讲述: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看到地层的倾斜、弯曲,它们大多是岩层受到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而形成的,这就是褶皱(投影照片),褶皱是常见的地质构造之一,它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一般来说,背斜作用形成山地,向斜作用形成谷地。播放动画并投影以下表格:岩层形成岩层呈水平状态岩层受挤压力作用岩层弯曲变形,发生褶皱基本形态形态特征地表形态(地形)背斜向斜提问:是不是背斜的地质构造一定会形成山地,而向斜构造就一定形成谷地呢?(播放动画) 在老师指导下分析向斜槽部B和背斜顶部A的受力情况,判断其岩性软硬,推断其形成的地形,完成以下表格及课本P39思考题:挤压力张 力作 用岩层部位(A或B)①②③由哪两个箭头组成岩性地形向斜槽部(B)挤压力( )( )背斜顶部(A)张力( )( ) 让学生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
拓展:背斜和向斜的判断3’ 讲述: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举例: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和 。 从中心岩层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的角度,分析背斜与向斜的区别,并完成左题。 让学生知道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新授:(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5’ 讲述: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要强调断层与断裂的区别,在于岩体是否错动位移,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课本P39的思考题。 举地形名称了解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拓展: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7’ 讲述: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对地形影响的规律,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结合课本P40思考题在周末完成野外褶皱构造观察活动,事先制订活动计划,最后按要求写出野外考察报告。 把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中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又使学生感觉地理课学的东西是有用的。
课堂总结2’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让我们知道了地表形态的形成既有其一般规律,也存在着特殊变化,如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 学生一起总结。 回顾本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学生再回忆一遍,加深印象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重点突出,材料新颖且丰富,案例分析详细透切,让学生有课外知识,又进一步学习新课内容,整个教学思路清淅,材料典型,结论明确。同时紧扣新教材,摆脱原有教材的束缚,注重与生活相结合,突出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并深刻理解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道理。但本堂课内容活动题稍多了一点,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怕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任务。
A
B
①
③
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