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木试题相应的位置
2.仝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黑色
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宋宣公临终前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后来的宋穆公)。他
曾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通义也。”后来宋穆公投桃报李,传位给宋宣公之子
与夷,甚至说出传子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
曰能贤”的话。这反映出
A.家天下制度在宋国逐渐瓦解
B.宗法血缘观念扩展至宋国
C.传统王位继承规则受到冲击D.礼乐制的约束功能被削弱
2.秦灭六国后,六国臣民则始终怀抱着“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故国之思。起自草莽的刘邦集
团,对以朝廷制御天下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不得不借重分封之法,用郡国并行之制。这
反映出
A.大一统还未成为时代趋势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
C.中央集权制度不适应国情
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
3.汉代监察思想把监察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解决突出社会矛盾作为重要任务。
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汉代的
这种做法
A.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促使了监察权的扩大
D.解决了社会矛盾
4.南朝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主要招收寒门学子的五经馆,并且免除他们的生活费,由当时最
著名的五位儒家学者负责教授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考试及格就授予官职。这一做法
A.使寒门子弟占据官场主导
B.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C.目的在于实现儒学的复兴
D.适应了南朝佛学的发展
5.唐太宗在位元年,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杜淹,“以多识典故而参预朝政。在当时“参
预朝政"也被视为宰相的一种称号,之后又在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参预朝政
不属于三省,却位同三品。唐太宗的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A.增加丞相行政权
B.纠正皇帝决策失误
C.提高群臣办事效率
D.加强君主专制
高一历史第1页共8页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4 页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
“领军考试”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宣公将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将王位传给了宋宣公的儿子,二者
均没有遵循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规则,这反映出传统王位继承规则受到冲击,故选 C项。材料仍然体
现家天下观念,故 A项错误。宗法血缘观念在宋宣公之前就已存在,故 B项错误。礼乐制度材料没有体现,
故 D项错误。
2.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秦汉早期,贵族分封制仍有强大的惯性,说明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
妥协的性质,故正确选项是 B项;自战国晚期起,中国统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故 A项错误;郡国并行
制仅仅是历史局部现象,故 C项错误;D项偏离材料主旨,排除。
3. 【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中“把监察与普通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解决突出社会矛盾作为重要任务”等信息可
知,汉代监察思想的出发点在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故选 A项;材料讲的是中央集权的稳固,而不是君主
专制,排除 B项;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士族世代做官,梁武帝此举使得一些寒门学子进入官场,这有
利于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故选 B项;A项错在“主导”,排除;梁武帝的目的在于利用儒学巩固统治,而
不是复兴儒学,C项错误;梁武帝崇佛,但是材料与佛教无关,排除 D项。
5.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参预朝政’”、“相位中添入‘同平章事’等称号”也被视为宰相的一种称号”等信息可知,
唐太宗刻意增加多名宰相,分割宰相的职权,这些做法有利于君主权力的加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 D
项;A、B、C项与材料无关。
6. 【答案】C
【解析】联系知识可知,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
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故选 C项。
7.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有时于马上降旨”、“赶在皇帝至行宫前进呈”等信息可知,军机处廷寄的特点是传达皇
帝谕旨迅速、行政效率高,故选 B项。
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梭伦军事改革。依据材料可知,在梭伦时期,国家军备人员的选拔,依据财产的多寡划
分公民的军队义务,有产阶级的势力得以强化,旧的血缘亲属团体受到排斥,有利于氏族制度的瓦解,故
选 C项;A项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影响;B项直接民主与材料无关;材料与公民大会无关,排除 D项。
9.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罗马法内部出现了法律融合的趋势,最终走向统一,这是罗马法随着时代发展的内在要
求,体现了罗马法的时代性,故选 C项;材料强调法律的融合和统一,与灵活性无关,排除 A项;材料揭
示的是法律的融合与原则的互用,而不是界限一致,排除 B项;D项平民利益与题干无关。
10.【答案】B
【解析】《独立宣言》发表的背景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共同反对英国殖民者的统治。领导北美独立战争的
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阶级,删掉谴责奴隶贸易的内容以及不废除黑人奴隶制,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
还要联合种植园奴隶主共同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奴隶贸易和黑人奴隶制内容所涉及的矛盾,仅是《独立宣
言》体现的诸多矛盾中一个方面,是北美阵营内部矛盾,而 A项是《独立宣言》中的核心矛盾,这两者不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4 页
直接相关,排除 A项;邦联政府也好,联邦政府也罢,都有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区别,故不能一概而论,
故排除 C项和 D项。
11.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总统产生的方式和任期来看,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并且连选连任,这符合法国 1875
年宪法的内容,故选 C项。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迅速发展”
等信息可知,威廉一世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说明当时的宪法符合德国国
情,故选 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工业革命中棉纺织品是机器大工业最引以为豪的产品之一,然
而在中英贸易中,在 1825年之前很少有英国棉纺织品输入中国,而中国每年有价值四五十万两的棉纺织品
销往英国,直到 1831年自英国输入中国的棉纺织品价值才超过中国输往英国的土布,故 B项正确。A项不
符合鸦片战争后的形势;C项“一直”说法太绝对;材料与国家外交观念无关,排除 D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根据“中国和西方所作出的政策改变,导致了十年时间的相对和平、和
谐、善意和合作,并为中国发起外交和军事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知,该条约的签订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期,并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发生,联系史实可知这是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的结果。分析备选项
可知,“外国公使驻京”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而《北京条约》确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故 A项正
确。B、C两项均属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D 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士绅阶层是皇权政治的基础,维新变法时期一部分士绅质疑、挑
战皇权,说明士绅阶层逐渐走向分裂,皇权政治的社会基础动摇,传统的社会秩序逐步解体,故 A项正确。
由题干无法得出维新变法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B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清王朝的意识形态受到严重
的冲击,C 项错误;“开始”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而题干是一个模糊时间,无法判断出士绅阶层开始分裂
的时间,排除 D项。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当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
划分势力范围,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形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
不断加深,故选 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觉醒,排除 A项;当时清朝仍然属于封建专制,转型一词不妥,
排除 C项;自我调适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结合材料中“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等信息可知,这场
运动是一场动员社会民众的爱国排外运动。联系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是一次
激进的社会动员,但是由于盲目的排外性,给当时的基层政权给予了冲击,故选 B项。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
不能够成为外交理念和政策的最佳选择”可知,中国传统“以夷制夷”论的被动外交已不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
展和对外交往的需要,所以建立近代外交体制成为当务之急,故 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外交,
而不是政治制度模式和近代社会转型,故 A、B两项错误;“转变天朝上国观念日益迫切”有较大的迷惑性,
因为“以夷制夷”外交政策根源于天朝上国观念,但材料强调的不仅是“外交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外交“政策”
的转变,故 C项错误。
19.【答案】D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 共 4 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丑条约》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1902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晚清已处
于危机中,《辛丑条约》是加重清政府财政困难的直接原因,清政府将压力转嫁给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趁
机增税加捐,增加了人民负担,进一步加剧了晚清社会危机。A、B、C三项说法正确,但都没有指出本质,
排除。故选 D项。
20.【答案】B
【解析】《清室优待条例》的规定,为清政府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清帝下诏退位,结束了中国 2000多年
的专制帝制,故选 B项。该项举措还不能导致辛亥革命半途而废,排除 C项。该项措施和民众无关,也不
是君主立宪,排除 D项。
2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土地制度,故 A项错误;由
材料可知,1926年国民党二大和联席会议先后做出了关于限制地租和减轻佃农佃租的决定,一定程度上减
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助于提高农民参加国民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故 B项正确;国
共第一次合作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故 C项错误;国民党不代表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这
些决议也不体现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排除 D项。
22.【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1933年”、“着重沟通赤白区域间的物资交易”等信息可知,面对着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中央苏区积极展开经济交易,故选 B项;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 A 项;材料中“沟通赤白区域间的物
资交易”说明与地方军阀围剿无关,排除 C项;D项与材料无关。
23.【答案】C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战事发生地点在华北,作战军队为八路军,作战目标是攻克日军的据点和破
坏日军交通线,故可以判断出此次战役是百团大战,其意义是在抗战低潮时期振奋了抗战必胜的决心,故 C
项正确;A项是北伐战争的意义;B项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意义;D项淞沪会战的意义。
24.【答案】C
【解析】联系材料中“西柏坡会议”、“1949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三大战役基本结束,敌人的主力基本被消
灭,为西柏坡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故选 C项;A项完成是新中国成立时期;B项是 4月后的渡江战役后;
D项是影响,不是背景。
2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以
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来代替”等信息,再结合无产阶级革命的属性可知,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民当家做
主,努力实现人民民主,故选 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6.【答案】(1)察举制;(2分)孝、廉、贤良方正;(3分)
(2)用策论和大义代替诗赋、贴经和墨义。(3分)
(3)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亲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
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中央政府掌握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
权。(4分)
【解题思路】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汉文帝”、“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
直言极谏者”等信息可知,这是自上而下举荐人才,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其选拔标准是贤良方正和孝廉;
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所注重的诗赋、贴经和墨义三题,在北宋时期逐渐为策论和大义所取代。”
归纳总结即可;
第(3)问联系材料三中“因而政治前途最远大”、“也最为风俗所艳羡”以及科举制选拔标准变化、官员文化
素质提高和中央集权三个方面总结即可。
27.【答案】(1)特点:不断拓展边疆区域,地域广阔;边疆地区逐渐得到开发,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逐渐严密。(2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
边疆开发;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每点 2分,任答 3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 共 4 页
点 6分)
(2)问题:中央权威不足,缺乏对边疆的有效管辖;资金匮乏,边疆开发滞后;列强侵略、干涉,边疆
危机严重。(6分)政治智慧: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尊重民族传统,促进社会的进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在继承中创新。(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边疆地区……超过全国面积的一半以上”“在自立发展基础上的
融合发展”“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进而有效的管辖”等和所学知识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
“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都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等和
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中央政府始终权威不足”“缺乏足够的时空保障,也缺少足够的资金支
撑”“缺乏必要的资源和人员来推进具体的边疆治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边疆的发展、
外国的侵略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制度设计等具体知识概括提
炼。
28.【答案】
漫画一寓意: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占领华北,英美(两只狼)深感其在华利益受到日本南下的威
胁,要阻止日本。意义:揭示了帝国主义各国侵华的真面目。(9分)
漫画二寓意:抗战胜利后,美国打着“调停”国共两党内战的和平幌子,暗地用飞机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
抢夺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内战。意义:揭穿了美国的真面目,揭穿了南京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9分)
漫画三寓意:“伪金圆券”即画中瘦弱的小人,它睡了一觉,发现一夜之间身体又变小了,竟然认不出它“昨
晚脱下”的自己的“鞋”,形象地表现出“伪金圆券”一落千丈贬值的惊人程度。意义:揭露国统区大肆掠夺人
民财富,大量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崩溃。(9分)
漫画四寓意:锦州大捷关上了东北蒋军撤退的大门,东北野战军辽沈战役全面展开并最终获胜。意义:辽
沈战役拉开了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序幕。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全境解放。(9分)
【解析】本题通过四幅漫画考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结合漫画的时间、
标题提示和图片中的信息,分析出漫画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时代特点分析其意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