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一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Ⅱ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湘教版
4.所属的章节: 第三章第二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 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因为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而农业生产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明白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农产品的种类不同的道理。同时为学习后一课时(农业地域类型)打下基础,为今后合理布局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三)、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区,了解常见的农产品和水果,但不熟悉常见的农作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对农业生产及其影响因素有兴趣,但理解有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知识和生活常识引导他们理解相关知识。
(四)、设计思路:
本课时内容侧重于原理的理解,应通过生动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相关原理的目的。通过思考分析过程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1、新课导入 用《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引入 明确学习任务
2、农业的概念、性质、特点 1、展示附件一说明农业的概念;2、展示附件二补充说明农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 1、读课本总结农业的概念;2、结合附件二,明确农业生产的性质和特点 了解农业的特点,理解农业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3、区位与区位因素 展示附件三说明区位的概念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明确区位的概念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了解概念
4、自然条件 1、展示附件四,学生填写后展示附件五说明;2、展示附件六说明P60活动题;3、展示附件七;学生回答后,展示附件八纠正说明 1、读课文填写附件四;2、做P60活动题;3、读附件七,思考回答 1、让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2、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5、技术因素 1、展示附件九,让学生思考填写;并展示附件十,说明;2、展示附件十一,说明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展示附件十二,纠正学生回答 1、根据课本内容思考填写附件九;2、读P60“阅读”明确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读P61活动,思考回答,并根据附件十二明确答案 1、让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的技术因素有很多,不同的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2、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社会经济因素 1、展示附件十三,让学生读书填写,并展示附件十四点拨说明;2、展示附件十五,说明绿色农业;3、学生做完P62活动题后展示附件十六说明 1、读课文填写附件十三;2、读P61“阅读”明确绿色农业的含义、意义,通过附件十五明确;3、做P62活动题 1、了解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怎样影响农业2、知道绿色农业的概念
7、课堂小结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例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是热量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是水源因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是地形因素;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地形因素;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是市场因素;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是土壤因素;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是技术因素。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因素。 回顾总结本课内容,掌握重点知识。
8、课堂练习 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问题。(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①A处宜发展______,因为这里地形______,耕地面积_____。②B处宜发展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③C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___,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④D处宜发展________生产,因为________地形不便耕作。(2)如果在D处发展种植业,最好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这样不仅可以扩大________,也有利于________。(3)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的需求,应根据______的原理,推广______生产,以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光照、湿度、通风等因素,生产反季节蔬菜。答案:(1)棉花 平坦 大 蔬菜 水源 消费市场 乳牛 公路 消费市场 水果 丘陵(2)耕地面积 水土保持(3)温室效应 温室大棚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本课时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应充分引导学生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相对熟悉的具体的农业生产,加强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五、PPT展示的材料:
附件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也可以说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附件二:农业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附件三:区位与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三大区位因素。
附件四: P59“阅读”,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热量光照
地形
土地
水分
附件五: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热量光照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通常≥10℃的持续期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 地形的类型、海拔和坡向影响农作物种类分布和生产规模 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
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所表现出的生产力也不同 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种类;根据土地的位置,确定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分 水分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又是动植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一切农业生产过程只有在水分的作用下才能顺利完成。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水源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先决条件。 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分差异,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
附件六:P60“活动”题
“活动”题1:甘蔗的生长习性是生长期较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古巴气候湿热(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西南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土壤肥沃,适合甘蔗生长。
“活动”题2:吐鲁番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无霜期长;且昼夜温差大,对长绒棉和葡萄的生长十分有利。在有灌溉水源的地方长绒棉和葡萄的生产状况良好。
“活动”题3:天山位于纬度较高的西北内陆,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为充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将牲畜赶往高山草甸,冬季牲畜过冬的牧场则位于气温较高的天山北麓,用贮存的干草在围棚中饲养。
“活动”题4:各地海拔不同,引起了热量等气候条件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生长期越短。
附件七:下图甲:三江平原的农业生产景观,乙: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景观。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附件八: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以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以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为主。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的差异。
附件九: 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劳动力
科技
机械
附件十: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劳动力 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 劳动力丰富的地方,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科技 通过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影响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装备先进和技术发达的地方,可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及农业专业化发展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要以机械化为基础
附件十一: P60“阅读”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附件十二: P61“活动”题
“活动”题1:生产技术,基因工程,生物育种技术。
“活动”题2:农业侧重于高度机械化。
“活动”题3:旱地灌溉技术。主要的是发展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技术(节水农业),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附件十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政府政策
交通运输
附件十四: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如:税收、补贴政策等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此类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附件十五:P61“阅读”,绿色农业的含义、特点、意义
项目 内容
概念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通过生物工程推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自然变换与农产品品质提高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原因 传统农业成本高、污染严重、产品质量差,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差
关键技术 运用多种手段,减少污染,达到绿色食品的卫生标准
特征 无污染、无公害,强调环境、资源与人的和谐统一性,以“绿色”为核心
绿色食品 没有经过化肥和农药,也没有经过基因工程和辐射处理的食品
根本途径 更新观念,依靠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分布 发达国家及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
附件十六:P62“活动”题1—5
“活动”题1:主要是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离不开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
“活动”题2:交通运输的发展(高速运输),保鲜和冷藏技术
“活动”题3:市场需求、同时也和优良品种的引用有关
“活动”题4: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时也和市场需求有关
“活动”题5:市场需求,主要是供过于求
农业生产
概念、性质、特征
区位因素
市场状况
地形
气候
土壤
水源
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种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
交通
运输
消费
状况
科学技术因素
国家
政策
甲
乙
农业技术经济因素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耕作制度
种植方式
生产技术
技术装备
劳动力
农业生产专业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