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海陆变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7-31 07: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2.年级: 七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单元(章节):第二章第四节
5.学时数:45 分钟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性分析
1.学生状态的分析
学生刚学完世界的海陆分布,对沧海桑田的变换非常感兴趣,对于海陆变迁的学习非常期待,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阅了魏格纳的故事。
2.教学内容的分析
①本课所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变化
海洋→陆地
陆地→海洋
二.大陆漂移假说
提出者魏格纳及假说的内容
三.板块构造学说
→←表示碰撞挤压,形成山脉
←→表示张裂拉伸,形成裂谷和海洋
四.火山与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二)目标内容
1.基础性目标
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内容,以及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材料的准备及课件的制作
纸片(用来模拟板块运动),沧海桑田的FLASH,火山视频,PPT
2.其他
铅笔 纸 剪刀
三、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同学们小学刚刚毕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相信你们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少改变。对于这种改变我们可以用“沧海桑田”这个词来形容吗?我们先一起了解“沧海桑田”这个典故的由来。
【播放】:沧海桑田
【讲述】:听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沧海桑田是指非常大的改变,而它的原意是海洋与陆地的相互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只存在神话当中吗?地球历史上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变化?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33页,阅读海陆变迁的第一部分地表形态变化,注意找到地表形态变化的证据。
【板书】: 海陆变迁
1. 地表形态变化
【提问】:地表形态发生过变化吗?有什么证据呢?
【回答】:发生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
【讲述】:这位同学看书很认真,回答得很正确。(打开PPT)在图上可以看到,海洋生物应该是在海洋里,却出现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峰上,这就说明,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这就属于海洋变成陆地的有力证明。那有没有陆地变成海洋的证据呢?那我们一起来看活动中的四个现象。
【提问活动】【学生回答】
【讲述】:地表形态变化变化大体上分为海洋变成陆地,和陆地变成海洋。
【板书】: 海洋→陆地
陆地→海洋
【讲述】:根据最新测定的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多,我们能够察觉吗?(不能)是因为这种变化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那有没有短期内可以改变地表形态的现象呢?
【回答】:地震和火山喷发(打开PPT),岩层的运动而导致地面的震动形成地震。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裂口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地震火山的破坏力及其强大,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一个地方变成废墟。其实不仅仅自然现象改变地表形态,我们人类的活动也可以对其改变。(打开PPT)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国不少地区曾出现大面积围垦湖泊,与河争地的热潮。据统计,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100多万公顷,致使一些湖泊缩小或者消失。围湖造田就是很典型的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例子。
【过渡】:海陆在发生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否发生过改变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部分大陆漂移假说,找到假说的提出者是谁以及假说的具体内容。
【板书】:二.大陆漂移假说
提出者及假说的内容
【提问活动】【学生集体回答】
【讲述】:(打开PPT)注意泛大陆形状的改变和改变的时间。重复播放一遍。
【讲述】:假说提出者魏格纳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他无意中发现南美洲和非洲的轮廓能够吻合(打开PPT),于是他就猜测这两块大陆本来是不是连在一起的,为了证明这不是巧合,魏格纳做了大量的考察。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古老底层能够对应。(打开PPT)
【实验】:纸代表完整的大陆,线条表示不同的地层,这样撕开之后在拼合起来,线条能够吻合的话,也就说明非洲和南美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讲述】:除此以外他还发现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两种动物,海牛和鸵鸟,(打开PPT)这两种动物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却可以出现在大西洋两岸的同纬度地带这也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讲述】:魏格纳一生都在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时,他失去了踪迹,就再也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年四月才发现他的尸体躺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提问】:听了魏格纳的事迹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回答】:坚持真理,勇于探索
【过渡】: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反对都他的观点,因为无法解释漂移的动力来自哪里。直到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人们才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那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哪几大板块?请阅读第三部分,板块构造学说。
【板书】:三.板块构造学说
【提问活动】【学生回答】
【板书】:六大板块
【讲述】:(打开PPT)说出箭头所指的地方分别是什么板块。
【提问】:(打开PPT)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有什么不同?
【回答】: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有些不同,其余板块即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讲述】:看到红色的箭头便是板块运动的方向,那么两个箭头相对表示什么呢?碰撞挤压,容易形成山脉。
【实验】:书的两边分别代表不同的板块,当两个板块向相互挤压的时候,交界部分就会隆起,形成山脉。
【板书】:→←表示碰撞挤压,形成山脉
【讲述】:那么箭头指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什么呢?张裂拉伸,形成裂谷和海洋
【板书】:←→表示张裂拉伸,形成裂谷和海洋
【讲述】:用板块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打开PPT)红海的扩张是非洲版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中海的收缩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的升高是因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讲述】:板块构造学说能较好地解释一些现象。大家看到书上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图,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海洋的形成。(打开PPT)
【过渡】然而板块的不停运动不仅仅会形成大洋,同时,还会导致火山和地震。请同学们朗读第四部分注意火山地震最剧烈的地区是哪里。
【板书】:四.火山与地震
两大火山地震带
【讲述】:(打开PPT)对比一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和板块图,能得出什么结论吗?两大剧烈的火山地震带是在板块的中心还是板块的交界?也就是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比较活跃。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的500万次地震,绝大多数都发生在这里,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那同学们知道哪些地震呢??
【学生回答】
【提问】:如果地震来了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学生回答】
【提问】:地震来之前会有些什么前兆呢?
【学生回答】
【讲述】:唐山地震前兆
【播放】:火山视频
【总结】:(打开PPT)学了四个部分,应该重点掌握哪些。
【活动】: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
【下课】。
四、完善策略
(上述教学设计是根据当地的现有条件而写出的。请进一步思考,做一些补充说明,使设计更理想,更体现自己的期望。)
1.对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的理想化思考
可以采取分组活动的方式,一组搜集大陆漂移假说的知识,一组搜集板块构造学说知识,课堂上互相交流学习,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参与面也增加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的优化思考
如果能有橡皮泥做的大洲模型,学生能够将其拼合起来模拟漂移运动,整个过程就更具形象性,更有立体感,学生的感受将更加深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