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之《蒹葭》说课稿
实验中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单元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进程、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本节课将要在学习了《关雎》的基础上,对《蒹葭》进行学习。这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授课的两个班级都是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现将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⑴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作的能力。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1)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2)难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三、说教法与学法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以及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善教人者,应教人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总的归结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如下:
1、利用录音机以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教学的环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设置讨论题,在讨论中理清文章线索。
3、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形成运用、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课程安排为2课时,以《蒹葭》为例说环节)
(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3分钟)
(二)(多媒体显示)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本环节我主要采用提问式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记忆。(3分钟)
(三)主要是通过读来整体感知课文。(15分钟)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朗读磁带,
其次,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在读中品,读中析,读中想象。
1、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此时我会要求学生画出韵脚,读出韵律。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2、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本环节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读我会要求学生大胆想像,并描述诗歌内容。
3、三读——感受诗的结构美。体会重章叠句的作用,在这一读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说说写了哪些人物?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③哪些情节?
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合作探究本首诗的写作特点主要是什么?让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在学习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明确。(6分钟)
(五)比较阅读:已经学习完了《关雎》,今天又学了《蒹葭》,这两首诗同为爱情诗,它们在风格和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点?(本环节也是让学生比较讨论交流归纳,我将结合相关句子进行明确。)(6分钟)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不同点:①、<<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五、 课堂小结(4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3分钟)
1、为了加深学生对原诗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再一次地感受到诗歌美,我再次播放《在水一方》这首歌,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首改编《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2、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这首诗歌的意境,同时播放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把学生创作的激情激发出来。
3、《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4、把《蒹葭》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课堂上剩余五分钟时间是留给学生梳理、朗读、思考作业等考虑的)
附:板书设计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写景 思人
课件15张PPT。《诗经》两首说课课件实验中学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四、说教学程序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蒹 葭《诗经·秦风》欣赏:《在水一方》 《蒹葭》现代版——《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蒹 葭(图文课件)诗中读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三读——感受诗的结构美。 诗中品析诗中想象 合作探究本首诗的写作特点主要是什么?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
②结构形式相似
③艺术手法相同
不同点:①《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
确。《蒹葭》没有明确故事, 意
境含蓄,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艺术手法方面, 《蒹葭》比《关
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
“水”、“伊人”交相辉映,营构出一个
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在风格和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点?1、为了加深学生对原诗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再一次地感受
到诗歌美,我再次播放《在水一方》这首歌,同时让学生
思考这首改编《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2、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
生想象一下这首诗歌的意境,同时播放朗读,让学生进入
情境,从而把学生创作的激情激发出来。
3、《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
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4、把《蒹葭》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
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
限。 布 置 作 业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设计
写景 思人 内容总结再见!谢谢观赏
请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