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本文的主题,体会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的主题,体会牧羊人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张分别是荒漠、植树、荒漠绿洲的图片。要将荒漠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他一个人默默植树,默默奉献,将荒地变成沃土,惠及上万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植树的牧羊人吧。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他从小家境贫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其代表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植树的男人》等。
【相关介绍】
《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体力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写的。
2.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分别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一访牧羊人,画面一:废弃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乡村。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明确: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1913年) 放羊,住干净的石房子,生活朴素,沉默寡言,不抽烟,挑橡子,种橡树。 房屋倒塌、泉眼干涸、狂风呼啸着、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再见牧羊人 身体还很硬朗。不再放羊,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仍沉默寡言。 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茂密成林,看到了溪水。
最后一次相见 他已经87岁了。 空气清新,微风飘香,泉水源源不断,人们安居乐业。
(二)课文精析
1.你是怎样理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句话的?
明确:这句话开篇点题,高度评价了本文主人公艾力泽·布非老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谁是一个怎样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2.作者在第2段交代自己到阿尔卑斯山地去旅行。文章重点写了作者所见的高原的景色,有什么用意?
明确:第2段详细介绍了阿尔卑斯山地的自然风景: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废弃的村庄、干涸的水井、坍塌的钟楼、猛烈的狂风。主人公出现在这种荒凉萧条的环境中,既说明了人物生存环境恶劣,又与下文经过老人30多年的努力变成绿洲充满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衬托出艾力泽·布菲老人的伟大无私。
3.课文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作者详写了哪一次见面?为什么?
明确:作者详细写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环境。这是作者与牧羊人最初的相识,详写能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牧羊人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这也是牧羊人改造荒原的精神动力。详写高原上的荒凉景象,与下文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牧羊人的巨大贡献。
4.选文写了老人居住的地方人们的幸福生活,在这里却没有提到老人,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题意。这属于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植树老人植树的贡献之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5.结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赞颂和敬佩之情,高度评价了牧羊人的功绩。在内容上,突出了文章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前后呼应,立意深远,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6.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见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三)品析语言
1.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比喻,将高地上“毫无遮拦”的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生动而形象,写出了狂风的凶猛、凄厉,给人以恐惧感,突出了此地环境的恶劣。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地再现了牧羊人种橡树的一举一动;“轻轻”“仔细”等词写出了他种橡树时的一丝不苟。
3.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句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这是作者“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也是我们听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的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我们要赞美他们,像他们学习,作揖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观赏动画短片《植树的男人》,写一篇观后感,或根据课文写写自己的感受。
3.为本文中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
4.预习第14课。
【板书设计】
(
植树的牧羊人
最后一次
相见
:飘着香气的微风,传来风穿过树林的
响声,建起了干净的农舍,流淌着泉
水,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再见牧羊人: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茂盛、挺拔;
看到了溪水
初遇牧羊人: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