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课一练
17.古诗三首
一、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 A. 浪淘沙(tāo) B.映衬(yìng) C.天涯(yá) D.歌曲(qǔ) ( )2. A. 牵牛(qiān) B.弯曲(qǔ) C.酒旗(jiǔ) D.环绕(rào) ( )3. A. 江南(jiāng) B.花畦(qí) C.烟雨(yān) D.南朝(zhāo)( )4. A. 栽花(zāi) B.苔藓(tāi) C.银河(yín) D.寺庙(sì) ( )
二、辨字组词。
啼( ? ?) ? ?郭( ? ?) ? ?酒( ? ?) ? ?瞻( ? ?)
谛( ? ?) ? ?廓( ? ?) ? ?洒( ? ?) ? ?檐( ? ?)
期( ? ?) ? ?裁( ? ?) ? ?浇( ? ?) ? ?畦( ? ?)
旗( ? ?) ? ?栽( ? ?) ? ?绕( ? ?) ? ?蛙( ? ?)
三、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栽:A.栽种;B.摔倒,跌倒;C.硬给安上。
1.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 )
2.他跑步时不小心栽了一跤。 ( )
3.老师告诫我们,自己犯的错误要自己承担,不能栽赃给别人。 ( )绕:A.围着转动;B.不从正面通过,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 C.(问题、事情)纠缠。
1.海面上风很大,船长小心地把握着船舵,绕过暗礁。 ( )
2.每次体育课,我们都会绕着操场跑三圈。 ( )
3.这道数学题在他的脑子里绕了好久,现在他总算弄明白了。( )
四、依据诗句内容填空。
1.《浪淘沙》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句“ , ”借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写出了黄河之水仿佛往天上奔流而去,让我们体会到了黄河的雄伟气势。
2.许多诗人都赞美过春天的美好。唐代诗人 在《咏柳》中用“ ,
_____________。”来描写柳树的碧绿和飘逸,让人感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杜甫的《 》中的诗句“ , ”则写出了春雨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古诗三首情;《江南春》中的
“ ,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万紫千红、丰富多彩。
3.《书湖阴先生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句“ , ”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五、默写古诗。 江南春
、 。
、 。
六、读诗句,完成练习。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词语。
护田: 。
送青来: 。
2.判断对错。
(1)这两句诗采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水人的感情,显得既生机勃勃又清新幽雅。( )
(2)“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以改为“主人开门见青山”,意思的主人打开了门,就会看见青翠的山峰。( )
(3)诗人写出了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山水主动与人相亲,表现了人的高洁。( )
七、读《浪淘沙》,完成下列各题。
1.默写《浪淘沙》。
浪淘沙 【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牵牛织女”指的是民间故事中的 和 。
3.判断对错。
(1)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的特点写在具体、生动、形象。( )
(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3)这首诗以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精神。( )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崖”,关于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携带泥沙,浪淘汹涌来自天边。
B.“九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河曲曲折折,排山倒海的气势。“自天崖”生动地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
C.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来自天边、川流不息的壮丽图景。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使至塞上》这首诗中,诗句“ , 。”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2.《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中,作者借 、 、 、 等景物写出了早春特有的风光。
3.你还积累了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请选择一首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小练笔(选做)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江南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答案:
一、1. A.2. B.3. D.4 B
二、啼叫 真谛 山郭 轮廓 喝酒 洒水 瞻仰 屋檐
三、 1.A. 2.B. 3.C
1.B. 2.A. 3. C.
四、略
五、略
六、略
七、略
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