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八年级(上)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课件八年级(上)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2-04 17: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熙宁二年,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 相与步于中庭
6.盖竹柏影也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概括本文所写内容。
夜游原因是什么?
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独立探究遭遇相同、志趣相投、志同道合
月色有何特点?
作者怎样描写月色的?
合作探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写出了 (景物)的 (特点);把 比作 ,写出了 (景物)的 (特点),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的美妙境界。品味写景妙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 月光 比作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
又把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写出了竹柏影的 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品味写景妙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继续探究: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 苏轼自称“闲人”,透露了他怎么样的内心世界?(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探“闲”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看到了一个 的苏轼。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乐观,面对仕途失意人生的感慨……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1、解释词语( 2分):念( )但( )
2、翻译(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妙处( 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分)中考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