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文档属性

名称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8-08 07:01:00

文档简介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基本说明
1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由于我校位于城市,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内容丰富但较为枯燥,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观察、对比、归纳、讲解启发等,补充适当易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课外常识如水晶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投影:地理景观图片。
教师讲授,引入新课:地球表面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构成异彩纷呈的大自然。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中的基本载体,地壳是由什么物质组成?地壳物质是怎样循环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生观看景观图片。
景观图片创设学习情境,设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约15分钟)
教师讲解: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各种矿物组成,而组成矿物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
投影:地壳、岩石、矿物等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帮助学生了解矿物识别的一些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察矿物标本,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识别几种常见矿物:方解石、云母、石英。教师补充说明:纯净的石英就是我们俗称的水晶,它之所以呈现出各种颜色是因为里面含有不同的杂质,如含铜时呈现红色,含铁时为紫色。
教师提问:矿物、矿石、矿产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加以完善并小结如下:
教师提问:矿物的存在形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1、学生观察图片,自学课文30页的“活动”,了解常见矿物及其识别的一般方法。
2、学生分组观察矿物标本,能区别方解石、云母、石英等常见矿物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学生讨论,归纳化学元素、矿物、矿产、岩石和矿石的概念及其的关系。
4、学生讨论归纳: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固态如大多数矿物。
通过矿物图片和实物,补充关于多彩水晶的常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地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区分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2、岩石
(约12分钟)
投影:花岗岩图片。
教师讲述: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岩石。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如花岗岩中就含有多种矿物如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如图所示)。
教师讲述:按照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下面我们来了解三种岩石的成因、常见岩石及主要特征。
投影:三大类型岩石图片及形成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岩石特征,了解岩石类型及成因。
学生自学完成以下表格后,教师小结,补充完善。
岩石类型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侵入岩
地下冷凝
花岗岩
坚固、美观
喷出岩
喷出地表
玄武岩
有气孔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砂岩、页岩、石灰岩
具有层次、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
教师提问:同学们根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思考绘出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画在草稿纸上。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类型、常见岩石、形成原因、主要特征等。
2、学生自学课文,参看图片,分组讨论,总结完成三大岩石比较表格。
3、学生活动:绘图表示三大岩石的内在联系。
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培养学生地理比较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突出重点。在学生绘图表示三大岩石的内在联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种表达方式,允许多种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3分钟)
教师讲述: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提问: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于哪里?
讲述:在地质循环中,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诞生,另一些地方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则是大地的沧桑和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学生讨论并归纳: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是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启发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思考,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
2、岩石的转化(约10分钟)
投影: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大类岩石在高温高压下都可以转化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三大岩石转化示意图。
学生活动:两名学生代表对照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口述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将其转化为简图。
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关系简图,训练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三大岩石及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课堂练习巩固(2分钟)
投影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抽查。
学生练习。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总结,布置课后作业(约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们来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搜集一些矿物标本或矿物小常识,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
学生齐答、个别回答相结合。?
让学生在自由发言中体会学有所获的乐趣,并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理论知识较多,学生一般难以理解,但通过丰富的地理图片和矿物标本,尤其是利用眼下比较流行的水晶饰物,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和认识,因此一开始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性较高,对基本概念易于理解,最终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2、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较多,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改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地理思维。
3、本节课内容虽然较为简单,但涉及范围广,知识容量较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图片、矿物标本让学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有用的学习。可惜的是我们学校没有矿物标本,教师准备的标本数量不够,学生实际观察标本的时间不充足,时间安排比较紧促。给老师的教训是要做有心人,平时要注意多搜集一些相关标本。
附:课件
课件20张PPT。高一必修I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
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常见矿物活动:对照矿物标本区别常见不同矿物。纯净的石英无色透明,俗称水晶,主要成分是SiO2 石英黑云母长石石英结合聚集 有 用
富 集1、矿物矿物化学元素岩石矿产矿石存在于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2、岩石玄武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叫喷出岩。当岩浆喷出地表时,大量气体被挥发出去,使玄武岩在形成后留下很多气孔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花岗岩生成于地壳内部,经受高温、高压,比较坚硬,常作建材。 岩浆岩沉积岩:沉积岩层沉积岩中的鱼类化石变质岩的形成过程(高温)石灰岩大理岩石灰岩变质作用板 岩页岩变质作用二、地壳的物质循环冷凝重熔再生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再生重熔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再生重熔用变质作“千锤万造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阅读诗句,回答: 1、诗句描写的岩石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石灰岩 D火山岩
2、按成因分类,该种岩石是(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火山岩
3、这种岩石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是( )
A砾岩 B砂岩 C板岩 D大理岩
DCC4、岩石是( )A、化学元素的组合体
B、矿产组成的集合体
C、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D、矿石组成的集合体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