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必修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及类型(褶皱和断层);
②理解褶皱的成因及其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在实际运用中的指导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阅读一般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②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思维意识。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地球内力作用主要和常见表现之一,在上节课地表形态变化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理解了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于自地球内部,而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板块运动之间的相互碰撞和挤压的结果就形成了(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可以说,板块运动可以解释大范围宏观地形的成因,而褶皱与断层则可以解释小范围地形的成因。(地质构造)是上一节课板块运动内容的延伸。在地质地貌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本节(地球表面形态)的重点之一。同时为学生野外考查地质、地貌作好知识的铺垫。教学重点“背斜与向斜的成因与判断”,“断层与地貌类型”。教材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教学难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成因”。“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教材没有涉及,本着“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把这部分作为探究内容加入课堂教学。
3、学情分析:此节内容不多,但重难点内容较抽象,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要好这一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推理能力和较丰富的野外活动经历。刚进高一不久的学生地理基础相对较弱,要学好这一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4、设计思路:用地形地貌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难点内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和“背斜向向斜成因”借助Flash动画和实物演示,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答案。补充内容“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运用实验法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整堂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协作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的引导学生。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
创设情境
(3分钟)什么是地质构造及分类
[展示图片]:展示由褶皱和断层形成的景观图。
师讲: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叫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讲解什么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常见的两种形式即褶皱和断层。
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获得对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授:地质构造
一、褶皱分类及成因
(3分钟)
教师:解释褶皱概念、分类。边演示背斜和背斜:拿不同颜色的书本叠加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
播放褶皱Flash动画
提问: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用自己书本做褶皱成因的演示,然后观察动画
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通过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新授:
二、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5分钟)
?
?
教师1:让学生观察“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 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
提问: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
?
教师2:播放背斜谷,向斜山的动画演示
?
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思考:老师按4人一小组集体完成各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于学生点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学生:
①展示相关拱桥图片
②用课前准备的几条薄竹片分发到小组,学生用弯曲竹片的试验感受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
③画出背斜谷,向斜山的草图
通过图片展示和老师的质疑,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求知欲望。把一个复杂的知识分成几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集体完成,发挥集体的力量。
?
?
?
?
?
?
?
?
教师3:请大家把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4:哪我们如何根据图示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呢?老师在黑板上画图示来解释判断的方法。
教师5:多媒体展示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练习。
由每4个步组各推荐1名代表发言。老师给予不同的鼓励和表扬。
学生带着疑问思考并听老师讲解。
学生现学现用做练习。?
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当场巩固所学知识。
?
新授:
三、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14分钟)
探究活动:
四、地质构造(褶皱)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
(8分钟)
[展示图片] 断层图片及示意图
教师1:我们刚才了解(褶皱)背斜向斜的基本构造原理。地质构造除了褶皱外,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断层,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断层,它会形成哪些主要地形。
教师2;引导学生了解断层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P39【活动思考】
教师3:老师由2个组各推一名代表发言。
教师4:老师给予补充和纠正。
教师5:教师展示图片我国典型的断层(地堑和地垒)地形区和景区。
教师1:刚才我们学习并了解了地质构造(褶皱)的原理。
这些原理对人类实践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呢?同学们思考:
问题1:开凿隧道与褶皱的关系
问题2:储水储油构造褶皱的关系
教师总结2:任务一隧道开凿选择在背斜构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任务二储油在背斜构造,岩层封闭,有良好“储油构造”;储水在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凹,易储水(多媒体展示总结)
?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在获得断层的感性认识和书本理解其概念。通过小组合探讨的方式完成课本上的【活动思考】题。
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观察图片。
1。按小组集体完成1、2题。老师给学生提示:
①与拱桥结构作比较,从力学方面解释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②从地下水的流动方向,排水角度考虑。修建隧道选择在向斜还是背斜?
③从物质密度大小考虑储水储油储气构造结合向斜背斜构造进行储水储油构造研究
2。学生代表发言。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共同完成书本上的【活动思考】题。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集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1、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学生亲自试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
?
?
?
??
课后探究
(2分钟)
断层构造与在野外找泉水、找矿、工程建筑选址有什么关系。
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完成。
考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学反思
1、本节授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采用多媒体图片展示设疑和学生动手实验与演示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
2、 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相融合,在丰富了课堂教学,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3、现学现用和边学边用,将所学理论知识,马上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培养学生了的知识迁移能力。
4、本堂课由于在小组活动中用了较长时间(活动时间太好控制),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时间有些仓促,有前松后紧的感觉。今后要特别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
课件25张PPT。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褶皱断层第二课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2.2 地球表面形态[学习目标]
①了解地质构造的定义及类型(褶皱和断层);
②理解褶皱的成因及其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③了解地质构造在实际运用中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背斜、向斜
2、断层:地垒、地堑
1).地质构造概念:地壳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或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2).分类:
褶皱:岩层的弯曲变形。
断层: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山岭 谷地或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背斜向斜(1)褶 皱2).地质构造分类播放动画褶皱(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 皱提问: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主要受外力侵蚀作用思考:如何区分背斜、向斜?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岩层中心老,两侧新——岩层中心新,两侧老——背斜向斜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①②⑥⑤④③A图中沉积岩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背斜向斜①山谷还是山岭②背斜还是向斜[课堂练习](2)断 层 是指因地壳的变动,引起地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的相对位移现象。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
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叫断层。地垒:断块
山地或高地地堑:谷地
或低地2).地质构造分类华山峨眉山万佛顶(2)、断层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地堑是_____。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
图中 处。
(4)图中五个部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 ,良好的储水构造是 。D向斜BAECD凹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补充]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课后探究断层构造与在野外找泉水、找矿、工程建筑选址有什么关系。 [补充]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