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

文档属性

名称 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8-08 07:09: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理 必修1(湘教版)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地质构造(褶皱)与地表形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必修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5学时数: 45分钟(多媒体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理解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的判读和构造地貌的分析;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的探究,培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 。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在前面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理解了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一点恰好用来解释褶皱的形成。启下是因为学好了此节内容,为后面学习断层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打下了基础。教学重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教材用“活动”的形式来安排。教学难点“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教材没有涉及,本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把这部分作为探究内容加入课堂教学。
3、学情分析:此节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重难点内容抽象,难度偏大,要好这一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方法有待改进,所以,要学好这一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4、设计思路:用景观图片导入,重点内容“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借助计算机动画和实物演示,学生探究讨论得出答案。教学难点“地质构造的实践应用”运用实验法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整堂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图片导入创设情境(2分钟) 俗话说得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展示图片1]:展示由褶皱形成的景观图。类似的地形,我们在野外曾经见到过,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叫地质构造。褶皱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 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获得对褶皱形成的地表形态的感性认识。同时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新授:一、褶皱成因(3分钟) 教师:边演示边解释背斜,向斜,褶皱的概念:拿一叠纸(面向学生的一侧涂上一层层颜色,表示不同的岩层)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问题: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用书本做褶皱成因的演示观察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通过学生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
新授:二、褶皱与地表形态的形成(18分钟) 教师:质疑并提供“背斜构造和发育在背斜上的谷地示意图”,“ 向斜构造和发育在向斜上的山地示意图” 图见附件 图2问题:背斜谷,向斜山是如何形成的 按学习小组集体完成各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学习完成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学生点拔,从以下几个方面:用课前准备的竹片弯曲的试验感受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受力状况。2、播放背斜谷,向斜山的动画演示13、画出背斜谷,向斜山的草图 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产生求知欲望。设计意图是把一个复杂的知识分成几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集体完成,发挥集体的力量。
教师:请大家把得出的结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由每一组推荐五名代表发言,对于发言中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授:三、地质构造(褶皱)实际运用(18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背斜向斜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任务一:隧道开凿上的研究任务二:储水储油构造研究教师总结:任务一隧道开凿选择在背斜构造,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任务二储油在背斜构造,岩层封闭,有良好“储油构造”;储水在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凹,易储水 按学习小组集体完成各题,老师不时地给学生点拔,从以下几个方面:任务一:①与拱桥结构作比较,从力学方面解释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②在地质构造图中用笔画出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从排水角度考虑。修建隧道选择在向斜还是背斜?任务二:①学生将等体积的水和油装入透明塑料管里并将管的两端密封,平放观察水和油的位置②将其弯曲成蛇形悬挂在演示架上观察水和油的位置。结合向斜背斜构造进行储水储油构造研究2、每一组把自己集体演示,讨论出来的成果公布在黑板上。3、老师点评总结。 1、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2、通过学生亲自试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3、通过小组集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 采用实验与演示的形式,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②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向融合,达到了教学目的
③ 将理论学习后,马上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 在实践运用阶段中,教师对于试验要给予一定的启发与帮助,学生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