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I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四节
5、学时数: 45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㈠课标要求: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尤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⑵了解我国90年代以来的洪涝灾害,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表格展示和阅读材料,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尤其是对中国的危害。
⑵通过1998年长江洪水和2003年淮河洪涝的案例,分析并总结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⑶通过分析我国中国洪涝灾害,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原因及危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
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㈢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章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最后一课,同时也是必修I暨自然地理的最后一课。本课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特别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在人类利用自然、影响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灾害现象,认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这是本节的重要教育价值。所以不能单纯地只学习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㈣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通过近一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理解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所以对于进一步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可以水到渠成的学习。但同时仍应注重对知识的升华,确有必要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㈤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案例为基础,开展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以1998年震撼人心的汶川大地震为案例导入,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对于自然灾害概念、分类和特征,这不是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学生要知道的重要内容,采用阅读图表和阅读材料的形式,并加以讨论。
中国的洪涝灾害,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可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学习,进行课堂教学,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也很好的完成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第四章前三节回顾2’ 投影:第四章前三节知识框架。教师:通过前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要素都在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其实同时人类也在日益广泛和深刻地改造自然环境,人类必须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否则自然会更“报复”人类。 学生了解并可提出看法 课前回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第四章的课程结构有所了解,人类不能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否则会以更严重的自然灾害“报复”人类。
以震撼性内容导入并新授:自然灾害的概念5’ 视频:《2008汶川大地震》,展示其巨大的破坏性。看完视频后学生接着看书第一部分“自然灾害的概念”思考教师的问题。教师:汶川大地震属自然灾害?如何定义?属哪一类?有何主要特征?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自然灾害的含义、分类和主要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答题。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得出自然灾害的:1、概念;2、分类;3、主要特征 对自然灾害概念部分,考虑知识的完整性,涉及到了相关的定义、分类和主要特征。但这不是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
新授:自然灾害的危害6’ 教师:自然灾害既是灾害,就会有危害。让我们来看材料。投影:P107中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教师: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呢?阅读:P108中国的自然灾害教师: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 1、学生看投影表格并讨论,从世界角度体会。2、学生阅读并讨论,从中国角度体会。 从世界到中国,使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的危害。为提高学生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基础。
新授:20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洪涝灾害14’ 教师: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因季风气候不稳定,导致亚洲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我国洪涝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以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受灾最严重,易发生洪涝的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珠江。阅读和活动:把全班分为约12个小组,每小组4人,进行合作学习,每个人分工明确;小组之间可开展竞赛。合作学习内容为阅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各小组竞赛回答:(1)洪涝包括哪两大类型?(2)根据表格描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情。(3)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主要特点?教师:(1)洪涝灾害是我国一种频繁发生的、十分常见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害极其严重。洪涝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2)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大致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1998长江特大洪水的主要特点:洪水发生早、来势猛;洪峰次数多、水位高;洪水持续时间长。 1、每一四人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阅读及合作探讨的结果回答问题。2、学生每小组要求都有分工,回答问题时要体现出这种分工。 3、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见闻发表看法,可拓展思维。 1、采取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相互竞赛的模式,激发学生兴致。2、培养学生记忆材料和组织发言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和竞赛的氛围中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能。 3、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基本能力,并能够组织语言进行归纳。4、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赞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新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特征、危害、原因及防灾措施16’ 教师:从上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可知,中国的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阅读和活动:仍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思考探讨“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P110并回答:(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教师: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气候原因:①我国冬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雨带推移):投影:时间强降水集中地区(雨带)原因4、5月份华南一带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大雨天气6、7月份江淮地区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7、8月份华北、东北地区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出现盛夏暴雨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②8、9月份,东南沿海常受热带气旋,尤其台风影响,形成狂风暴雨。③有时因多个暴雨天气系统叠加,形成特大暴雨。④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加剧了洪涝灾害。教师: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其他原因(人为原因):河流源区环境恶化;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中下游调蓄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淤塞,湖泊萎缩;围湖造田教师:我们再看一实例,即淮河。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50次水灾。近50年来,平均每隔11年,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涝。 阅读和活动:1.结合淮河水系图P110和文字材料P111,从自然因素(区域内降水、地形、河流的形状及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分析洪涝灾害的原因。3.面对淮河以及之前的长江等洪涝灾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教师: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众多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人为因素主要是围湖造田等人与水争地现象。淮河流域治理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退耕还湖、洼地建成蓄洪工程;下游——整治开挖入海新河道;全流域——建设防洪大堤、疏通河道。防洪的主要措施:①监测和预报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1、仍采用四人合作小组学习模式。2、学生放开讨论回答,小组四人分工合作。3、学生需整理好记录,将讨论后教师归纳的知识点记录下来。4、学生如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可以肯定,甚至可纳入知识点。 1、本知识点是课文中的难点。通过课件上循序渐进的方式演绎,较缓慢的呈现给学生。要求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全面了解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训练自主分析自然灾害的原因的能力。2、让同学们在讨论、争论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进行开放性的思考3、尽可能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赞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4、把所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中碰到的问题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课堂总结2’ 投影:本节课知识点框架教师:我们一起来回顾本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点 学生一起看投影思考本节课内容,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知识。 回顾全课,对所学内容作总结,从而最终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1998汶川大地震这个案例导入,主休部分以长江和淮河的洪涝灾害这二个案例展开,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内容上的教学,希望能起到说服力强的效果,也希望能起到着力点强的效果。
2、本节课在组织上采用了多种形式,尤其在主体知识上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讨论、争论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局限,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本节课除了知识体系以外,很希望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激发和加剧的影响,进一步确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4、可进行课后探究活动,针对怀化市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最突出的是旱灾),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定计划,开展活动,从而更体现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
附:教学用图
2009年7月16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