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选修五第二章第二节
我国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明确和理解我国干旱和洪涝的特点、成因、危害与防治;能分析典型地区洪涝和旱灾发生的时间及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提取信息和用专业术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通过图表分析和案例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干旱与洪涝的成因、危害、防治
教学难点:
干旱与洪涝的成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地图册、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古人云:人生有三大幸事。同学们知道是哪三大?(学生答)
那这其中反映了哪一种自然灾害?(学生答)
久旱逢甘霖是幸事,但“甘霖”太多又会造成什么灾害?(学生答)
旱灾和洪涝是我国尤其是我们湖南最主要的灾害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有关内容。
1、 干旱灾害
1、 特征:请学生阅读教材总结。
2、 成因、危害、防治:
(探究1)引导学生读教材P35图表2-2,探究:
(1) 旱灾频发地区和干旱地区在空间上是否十分吻合?这说明两者有何区别?
(2) 为何我国东部季风区发生频率高于西北地区?
教师评价总结,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为例,启发学生系统结合教材从供与需两方面分析旱灾的形成原因。(联系实际并学以致用)
(板书)原因:
①自然原因: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或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春季蒸发旺盛。
②社会经济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农忙季节用水量大。
在总结旱灾的成因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不同身份(如农民、工人、普通市民等)思考旱灾的危害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要求上台阐述。
(板书) 危害:
农业灌溉无水源可用,农田干裂,庄稼枯死,粮食油料等大量减产;
生产生活用水发生因难,工业用水和城镇居民用水受限,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板书) 防治:
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探究2)读教材P37表格,学生讨论主要旱灾地区旱灾发生时间并思考原因和影响。
(板书)3、华北地区:春旱 广东:冬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
(承转)同学们知道除旱灾外,对我国危害最大的另一种自然灾害是什么?
2、 洪涝:
(投影)一些地区洪涝发生时的受灾场景,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共鸣。
1、 成因: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38的表格和图2-4,并探究:
(1) 洪涝集中发生地?
(2) 洪涝时空分布特点?
(3) 洪涝在全国各地发生时间上的差异和原因?
由易及难,循序渐进,最后启发学生综合分析:我国洪涝的成因。
(板书)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厄尔尼若和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②社会经济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
2、 危害:
(教师再次把刚才的图片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归纳洪涝的危害。)
(板书)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3、 防治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P39内容,教师出示长江水系图、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如你有幸成为国家水利部的负责人,在看了上述材料并了解实际情况后,你将打算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板书)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疏通河道,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3、 比较我国旱灾和洪涝:
教师提示学生从发生时间、空间分布、成因和防治措施等方面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从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归纳。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干旱灾害 发生时间:主要发生在夏半年;空间分布: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成因:根本原因都是我国季风强弱不稳定;防治措施: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等。 华北地区:春旱 广东:冬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
洪涝灾害 东北、华北地区(7、8月);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珠江流域(春末)
四、在课堂的最后,设置一个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7月11日,在重庆的某旅行团突遇山洪暴发,死亡十余人。这告诉我们:灾害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能遇到。那么在发生旱灾和洪涝时,我们个人分别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自救?
板书设计:
我国的干旱、洪涝
1、 干旱灾害:
1、 特点:
2、 成因、特点、危害:
3、 地区差异:
2、 洪涝灾害:
1、 成因:
2、 危害:
3、 防治:
3、 干旱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比较:
1、 相同之处:
2、 不同之处:
4、 面对干旱和洪涝的自救措施:
教学后记:
本课是在学习完自然灾害基础知识后,通过众多实例来阐述我国自然灾害,为后面对自然灾害的理性分析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起到知识准备作用,起到承接作用。因此本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图表分析法。
同时,为达到巩固知识、锻练能力等教学目标,为体现新教材新课改的相关教学理念,本课多采用启发、讨论、自由发言等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在循序渐进的问题链中达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目的,在身份转换的过程中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联系时事的过程中体现“有用地理”、“生活中地理”的地理教学终极目标。
2009年7月16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