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评估检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30分
,
)
1.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对废电池作深埋处理,清除其污染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D.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2.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发出耀眼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
C.放热
D.铝减少了
3.
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气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
A.
B.
C.
D.
4.
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道尔顿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B.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D.利用化学可以根据需要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5.
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铁锅生锈
B.冰雪融化
C.粮食酿酒
D.蜡烛燃烧
6.
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颜色、状态
B.密度、硬度
C.还原性、可燃性
D.熔点、沸点
7.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宏观物体的运动
C.物质的性质
D.物质的制取和用途
8.
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酒精挥发
C.电灯发光
D.气球爆炸
9.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研究成果是(
)
A.电子的发现
B.纳米技术的应用
C.原子-分子论的创立
D.发现元素周期律
10.
我们学化学、用化学、爱化学.下列有关化学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①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绿色化学”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③化学在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的贡献是引人注目的
④“绿色化学”是指以绿色植物为原料的新工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
在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右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12.
下列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的联线不正确的是(
)
A.青岛某公司开发的海水淡化膜————–资源问题
B.海尔洗衣机厂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污染问题
C.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能源问题
D.中科院开发的纳米玻璃用于国家大戏院————–材料问题
13.
下列装置中,能够比较准确的测量出实验室制备的体积的装置是(
)
A.
B.
C.
D.
14.
某同学将锌粒放入溶液中,发现锌粒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同时还有少量物色无味气泡产生,对产生气泡的“异常现象”,下列猜想道理的是(
)
A.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B.产生的气体可能是
C.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酸
D.溶液的可能小于
15.
下列观点或说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在不断的运动
B.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C.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的方法对周围的物质加以改造
D.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
16.
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原则”的是(
)
A.(为期望产品)
B.实验室制取
C.
D.用铁屑、氧化铜、稀硫酸为原料制取铜
17.
下列实验内容中,正确的是(
)
A.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给试管内液体加热,并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B.把块状固体投入直立的试管中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18.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固体药品取用
点燃酒精灯
加热试管中液体
读取液体体积
19.
下列有关使用托盘天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称量前先调节天平平衡,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
B.将干燥的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称量
C.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
D.称量完毕把砝码放回砝码盒
20.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为(
)
A.
B
C
D
倾倒液体
称量固体
点燃酒精灯
给液体加热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
21.
药品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能用________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近容器口去________药品的气味;不得________任何药品的味道.
22.
对比实验中的变量控制
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当你提出一个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并去寻找答案时,你就已经像化学家一样在“做科学”了.
下面是小芳同学实验探究活动的片段: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得知镁和铁都能与盐酸反应,她想:“铁和镁哪一种与盐酸反应快?”
.构想假说:如果镁与盐酸反应比铁快,那么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就比铁快.
.设计实验方案…
在中,你认为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________.
23.
下图是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的一个趣味实验,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1)将分液漏斗里适量的水加入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2)请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________.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6
分
,共计12分
,
)
24.
万能瓶倒过来的使用方法?
25.
某同学在完成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试管破裂,请你帮他分析导致试管破裂有哪些原因?(至少答三点)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34分
,
)
26.
(7分)
化学实验中经常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对应的仪器.将操作还需要配合使用的另一种仪器(如图所示)用短线连接起来.
27.(9分)
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验:
(1)用量筒量取的稀硫酸,用温度测得温度为.
(2)在托盘天平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在右盘放克砝码,左盘放药品,称取固体.
(3)将放入量筒中,搅拌,测出温度为.
他得出结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
思考后作答:
(1)指出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该同学所得结论的依据是否充分?为什么?________.根据实验目的,请你改进实验方案________.
28.(9分)
化学实验中经常要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对应的仪器和装置.
(1)将下列操纵还需要配合使用的另一种仪器(如图所示)用短线连接起来.
(2)实验室制取甲烷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说明甲烷具有________的性质.图装置既可以用于排空气法又可以用于排水法收集气体.无论瓶内装满空气还是装满水,收集气体时,制得的气体都从端进入,该气体是________(填序号).
. . ..
29.(9分)
规范操作和认真细致的实验习惯是有效开展化学实验的关键.
(1)试管是实验室最常见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不同的化学实验中试管口的朝向不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①
B.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口朝向先如图②后如图①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④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朝向如图③
(2)根据图图,读出液体的体积为________,精盐的质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章
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评估检测试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1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30分
)
1.
【答案】
C
【考点】
绿色化学
【解析】
由题意知,“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体现在化学上就是使用药品时要节约、实验室废水废渣废液等要处理后再排放,尽可能使原料的利用率提高.
【解答】
解:、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应回收集中处理,故错误;
、实验室废液应先处理后再排放,故错误;
、化工生产中应尽量提高原料的利用率,使原料尽可能的转化为产品,故正确;
、实验室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药品应遵循节约原则,故错误;
故选.
2.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颜色的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答】
解:、发出耀眼白光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生成白色粉末是有新物质生成,能说明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放出热量属于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铝减少了属于现象,不是基本特征,故选项错误;
故选
3.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
解:、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属于结论;
、火焰为什么向上?属于解释原因;
、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分析;
、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
故选.
4.
【答案】
A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门捷列夫在化学科学上的主要成就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化学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在化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化学的研究领域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选项说法错误.
、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故选项说法正确.
、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故选项说法正确.
、化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5.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铁锅生锈,有新物质三氧化二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冰雪融化,仅属于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无新物质的生成,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粮食酿酒,粮食经酵母或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可直接转变为酒精,属于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蜡烛燃烧时有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6.
【答案】
C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
解:、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密度、硬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还原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熔点、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7.
【答案】
B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内容有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等.
【解答】
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宏观物体的运动,属于物理学领域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正确.
、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选项错误.
故选:.
8.
【答案】
A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电灯发光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气球爆炸式由于压强大造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
故选.
9.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解析】
化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在古代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解答】
解:化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化学、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在古代对化学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阶段,到了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故选.
10.
【答案】
A
【考点】
绿色化学
化学的用途
【解析】
根据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根据绿色化学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①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与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正确;
②绿色化学是指在化学生成过程中尽量不产生污染,所以绿色化学使更多的化学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故正确;
③门化学能有效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能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从而节约资源,故正确;
④绿色化学是指无污染、无公害、尽可能地把反应物转化为环保、健康、安全的产品,并不是绿色植物为原料的化学新工艺,故错误;
所以合理的是:①②③.
故选:.
11.
【答案】
D
【考点】
科学探究的意义
【解析】
此题是一道跨学科的题目,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的原理,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小于细胞液浓度时吸水.
【解答】
解: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故选
12.
【答案】
C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解析】
根据各项研究的目的判断,注意研究成果运用的方面或领域.
【解答】
解:、开发的海水淡化膜是为了解决淡水资源缺乏,属于资源问题,所以正确.
、开发的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是为了防止洗衣粉的使用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污染水体,属于污染问题,所以正确.
、研究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的导电塑料,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使用材料问题,所以错误.
、玻璃是一种材料,开发的纳米玻璃属于新材料问题,所以正确.
故选.
13.
【答案】
D
【考点】
量气装置
【解析】
根据氧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必须氧气从短管进入,水从长导气管排出来进行解答.
【解答】
解:氧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必须氧气从短管进入,水从长导气管排出来,且导气管不能伸入量筒的底部,而中导气管伸入量筒内,会占有一定体积的,影响氧气体积的测量,所以用装置比较准确的测量出实验室制备的体积.
故选:.
14.
【答案】
A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
猜想与事实验证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取用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锌能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锌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酸性溶液的小于,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生成物中不可能有二氧化碳,故选项猜想无科学道理.
、若硫酸铜溶液显酸性,则锌能和显酸性的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故选项猜想有科学道理.
、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某种酸,如硫酸等,故选项猜想有科学道理.
、若溶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某种酸,则溶液的可能小于,故选项猜想有科学道理.
故选:.
15.
【答案】
D
【考点】
化学的用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的特点
【解析】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是不断运动的.
【解答】
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在不断的运动,绝对静止的物质不存在,该选项说法正确;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该选项说法正确;
、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的方法对周围的物质加以改造,例如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可以制取化肥、农药,为农业生产服务,该选项说法正确;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粒子仍然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二、
多选题
(本题共计
5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15分
)
16.
【答案】
A,C
【考点】
绿色化学
【解析】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特点是: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可以根据以上四点来分析所给选项并完成解答.
【解答】
解:、从反应中可以看出在常温下即可反应,无需加热,且全部转化为期望产品,故正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除生成二氧化碳还生成了其它物质,没有全部转化为期望产品,故错误;
、根据题给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可以知道,第一步反应中产生的不会污染环境,可以排放到自然界,而第二步中产生的与均为有用产品,且分离简单,不会产生新的废物,故正确;
、根据实验目的可以知道,该反应中制取的是铜,而该过程中并不能将所有的原料都转化为铜,所以会有一部分原料不能得到利用,故错误.
故选.
17.
【答案】
A,C
【考点】
加热器皿-酒精灯
量筒的使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
、根据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分析;
、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投入直立的试管中,将会砸裂试管底部;
、根据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
【解答】
解:、外焰温度最高,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故本选项正确;
、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故本选项错误;
、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本选项正确;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18.
【答案】
B,C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
量筒的使用
加热器皿-酒精灯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
、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在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口或试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故正确;
、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为防止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故错误;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③试管与桌面呈角;④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⑤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大拇指放在短柄上;故错误;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故正确;
由于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故答案为:.
19.
【答案】
A,B
【考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解析】
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是一个重点知识,包括不要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如何放置天平、怎样调节横梁平衡、调节横梁平衡前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怎样读数等等
【解答】
解:、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前,必须先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天平平衡,故操作不正确;
、潮湿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但是其他固体药品不能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需要垫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片进行称量,故操作不正确;
、称量时,按照“左物右码”的原则称量,故操作正确;
、称量完毕把砝码放回砝码盒,防止砝码锈蚀,故操作正确.
故选:.
20.
【答案】
B,C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加热器皿-酒精灯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
、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三、
填空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每题
3
分
,共计9分
)
21.
【答案】
用手,闻,尝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解析】
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在使用药品时为保证安全,要做到“三不”即: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故答案为:用手;闻;尝.
22.
【答案】
①盐酸的浓度和体积;②温度;③镁、铁的表面积(或镁、铁颗粒大小及数量)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此实验解决的是控制变量对反应的影响因素的考查,主要是利用不同条件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从此观点出发解决此题.
【解答】
解:从实验步骤的设计,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有:①盐酸的浓度和体积;(或反应物的用量,或盐酸、镁、铁的用量);②温度;③镁、铁的表面积(或镁、铁颗粒大小及数量);①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镁和铁的状态③与酸溶液的接触面积;
故答案为:①盐酸的浓度和体积(或反应物的用量,或盐酸、镁、铁的用量);②温度;③镁、铁的表面积(或镁、铁颗粒大小及数量).
23.
【答案】
解:(1)水加入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放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硝酸钾继续溶解;
(2)①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身高而增大;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故答为:(1)放热,型管内液面下降,液面上升.烧杯内硝酸钾晶体减少.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内部气体压强的作用下,液面下降,液面上升.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晶体减少.
【考点】
实验步骤的探究
【解析】
(1)有些物质溶于水:①有的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②有的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
(2)①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身高而增大;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解答】
解:(1)水加入大试管中,使足够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完全溶解后,放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硝酸钾继续溶解;
(2)①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身高而增大;②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故答为:(1)放热,型管内液面下降,液面上升.烧杯内硝酸钾晶体减少.
(2)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内部气体压强的作用下,液面下降,液面上升.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硝酸钾晶体减少.
四、
解答题
(本题共计
2
小题
,每题
6
分
,共计12分
)
24.
【答案】
“万能瓶”倒过来收集气体时,当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短的进气体;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时,长的进气体.
【考点】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原则
【解析】
根据“万能瓶”的使用原理及气体的密度和收集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解:如果把“万能瓶”倒过来,在收集气体时,当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短的进气体;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时,长的进气体.
25.
【答案】
①加热时没有预热
②试管接触焰心
③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只要合理均可)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解析】
根据试管受热不均能造成破裂考虑本题.
【解答】
解:能造成试管受热不均的操作有:没进行预热、试管外壁有水、用火焰的内焰或焰心加热.
五、
实验探究题
(本题共计
4
小题
,共计34分
)
26.
【答案】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用于加热的仪器
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解析】
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解答】
解: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移动高温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加热烧杯中的水需垫石棉网;
27.
【答案】
(1)放在纸上称量固体;在量筒中溶解固体;
(2)不充分,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把氢氧化钠固体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冷却到室温,然后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
放在纸上称量固体,在量筒中溶解固体,不充分,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热量,把氢氧化钠固体溶于适量水配成溶液,冷却到室温,然后向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温度计测出温度.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量筒的使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解析】
氢氧化钠易潮解,不能放在纸上称量;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反应容器;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要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则不能使用氢氧化钠固体,否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解答】
解:(1)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将固体放在纸上称量会导致溶质减少;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该实验中温度的变化无法确定是反应放出的热还是溶解放出的热;要探究中和反应是否放热,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
28.
【答案】
(1)加热试管中的液体–试管夹;加热烧杯中的水–石棉网;移走高温的蒸发皿–坩埚钳;
不易溶于水,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
常见气体的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
【解析】
(1)据常见仪器的作用和用途来回答本题,要熟记它们的性质和用途;
(2)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移动高温的蒸发皿用坩埚钳;加热烧杯中的水需垫石棉网;
(2)甲烷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说明甲烷难溶解于水;用图装置收集气体时: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要从“长”的进,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要从“短”的进,用排水法时,气体要从“短”的进;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从短的一端进.
29.
【答案】
BC
,
【考点】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量筒的使用
托盘天平的使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解析】
(1)、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量筒和托盘天平的读数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倾斜并与桌面成左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量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时,可使试管平放,把药品放在试管口,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如果没有略向下倾斜,则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底部,致使试管底部破裂,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试管口应垂直向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
(2)量筒度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药品的质量为托盘上砝码的质量与游码示数之和;
试卷第8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