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10-27 22: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球的运动(共3课时)
第3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地理必修1
2年级: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3课时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规律,进而总结出四季更替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现象,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3、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节的第3课,前两课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等。本节主要介绍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内容进一步延伸。教材篇幅仅3页,但可以拓展的内容很多。教材中没有五带的内容,但这里需要补充,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形成知识体系。
4、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内容与前两课相似,知识多,难度大。由于高一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所以重点在讲清书本主干知识,不可以加深难度和拓展太多内容。在光照图上分析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季节变化特点;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这两个内容要应用很多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难度大,用好地图,调用好数学原理是关键。
5、设计思路:
本课障碍很多,从教材上的几个重要地图下手,应用数学原理,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规律,循循诱导。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讲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又导致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这一系列地理现象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听讲、思考、议论。 承前启后,由知识的联系性导入。
新授内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点击课件]1.太阳高度示意图(见附件一)2.教材第22页图l—16、图l—17、图l—18。请思考:(1)什么是太阳高度 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太阳直射赤道、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分别是什么 看图思考, 同桌讨论, 商讨答案。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规律归纳能力。
问题讲解 (教师边提问边讲解) [点击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图(见附件二)[讲解](1)太阳高度就是太阳与我们所在点的连线同水平面(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是当地地方时l2时的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①春秋二分(直射赤道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②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时):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③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时):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逐渐降低。小结:任何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都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如何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使学生明确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描述,关键是找到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探究问题1如何计算某地某时刻的正午太阳高度 [课件展示]教材图1—20,据图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H=90°一纬度差(纬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之间的差值)。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1)做教材第24页“活动”题第2题。同桌讨论,合作探究。(2)做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练习题。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边讲边学边练,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新授内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多媒体动画演示](1)全球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及其变化。(2)二分二至日时的地球光照图。请思考:(1)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时,地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如何 (2)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南北移动,各地的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如何 (3)归纳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的规律。 仔细观察动画演示的图片,然后分组探究问题答案。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地显示不同时间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利于学生理解。
问题解答(边启发边提问边讲解) [讲解](1)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白天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2)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掌握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规律的关键,二者关系如下: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关系图片(见附件三),指图讲解。 (3)课件展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表(见附件四),立即进行知识巩固。 学生回答, 认真听讲, 理解问题, 记录笔记, 填表巩固。 本部分知识教材没有详细介绍,但属于重点内容。教师要进行知识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问题2晨昏线及其基本特征 课件展示晨昏线图,并指导学生看教材第23页关于晨昏线的“阅读”材料。设问:(1)什么是晨昏线 (2)晨昏线有哪些基本特征 先提问学生,然后教师归纳: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基本特征为:①形状:晨昏线是地球的大圆,由晨线半圈和昏线半圈组成。②移动:相对于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在地球表面向西移动。③与经、纬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阻光线是相垂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发生变化。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且平分纬线圈,全球昼夜平分。在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圈相交,纬线圈被分成不等的两部分,并且有的纬线圈不被分割(极昼或极夜)。其中冬、夏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圈交角最大,并与极圈相切。 看课件并看阅读材料内容,然后结合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和合作探究能力。
新授内容:三、四季的更替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的最后一段,设问:(1)天文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划分依据是什么 (2)为什么中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答案。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问题讲解(教师边提问边讲解) (1)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中自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自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四季划分的依据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状况。 (2)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主要原因是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明显。 回答问题,认真听讲。 使学生明确天文四季的划分及其依据,明确这是地球公转的结果。
知识拓展 [课件展示]四季的其他划分方法:(1)北温带的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属于气候四季。(2)我国四季划分:把二分二至作为四个季节的开始。 看课件,记笔记。 拓宽知识面;明确其他四季划分都是以天文四季为基础的。
新授内容:四、五带的划分 [展示课件]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附五),让学生读图填写下表: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学生填完表后,先提问检查,显示正确答案。 读图分析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同桌讨论,完成表格。 培养学生提取图和教材中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做事先准备好的随堂练习题,并提问反馈。 认真做题,练习巩固。 检查掌握情况,搞好信息反馈。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包括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交替和五带的划分。重点是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联系实际加以掌握。 记忆理解。
板书设计:
附件一 太阳高度示意图
附件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附件三 各地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规律
附件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表(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3.21~9.23)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冬半年(9.23~3.21)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春分日与秋分日 昼夜等长:各l2小时。
附件五 地球上的五带
四、教学反思
1.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标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师要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我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成绩一般、胆怯的学生,提些简单的问题,然后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3.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尝,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课件和地图,让学生通过读图析图探究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受到科学探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要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对科学知识进一步理解与巩固。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科学生活化,真正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