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原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原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8-08 17: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地理 必修1(湘教版)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第二课时 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原理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必修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2、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在前面的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中,学生就已经理解了低纬度地区,地面获得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地面获得的热量少,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不同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匀,而这一点恰好又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启下是因为学好了此节内容,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下了基础。
3、学情分析:此节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难度偏大,要好这一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简单,走过去死记硬背的老路,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联系实际,再加之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所以,要学好这一节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如果只由教师讲解,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会听不懂,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一个演示实验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中纸片的飘动方向,然后分几步让学生去讨论和探究:①纸片为什么会飘动?(探究热力环流的原因)②纸片为什么会朝这个方向飘动?(探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③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和四川盆地为什么多夜雨?(热力环流的实际运用)。整堂课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达到理解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演示实验创设情境(5分钟) 在一个长方形的密闭容器里,容器的一头放入冰块,另一头放入一个小小的电烤炉,容器的上方悬挂一张小纸片,通电后,看小纸片往哪边飘? 仔细观察实验中纸片的飘动方向 考查学生观察是否仔细,同时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新授:一、热力环流的成因(3分钟) 问题:1在刚才的实验中,纸片为什么会飘动?2、纸片为什么会只向一个方向飘动?而不向另一个方向飘动?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提示学生从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解释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各地区之间的受热不均匀。
新授:二、热力环流的过程(15分钟) 教师:从刚才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第二个问题不太好解释,那么我们下面一起动手,用图形来解释,在下面的图形中按顺序完成下面几题: 图见附件 图11、标出冰块和电烤炉在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方向2、A和C是位于同一个水平面,B和D是位于同一个水平面,比较A和C,B和D的密度。并根据初中学过的物理知识得出A和C相比,A是 压,C是 压;B和D相比,B是 压,D是 压。3、既然在同一个水平面存在高低气压,那么大气如何流动?请画出AC之间,BD之间气流的运动方向。 按学习小组集体完成各题,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学习完成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学生点拔,从以下几个方面:同一水平面上密度大的地方,气压为高气压;密度小的地方为低气压。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点,如果气压不相等,势必就会有一个力,促使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全部画完后,要检查是不是形成一个环流圈。 设计意图是把一个复杂的知识分成几步,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集体完成,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分步完成,学生对热力环流的过程形成了整全印象。
教师:请大家按照你们刚才画的步骤,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过程。 由每一组推荐五名代表发言,对于发言中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给予纠正。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授:三、热力环流的实际运用(10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学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下面我们就用这个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现象,完成下列各图图见附件 图2、图3、图4 1、老师布置问题后,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画出冰块和电烤炉的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再根据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2、每一组把自己集体讨论出来的成果公布在黑板上。3、老师点评。 1、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2、通过小组集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成功之处有三:
① 采用实验的形式引入,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气氛活跃。
② 对于热力环流过程这个知识点的处理,采用的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达到了教学目的
③ 将理论学习后,马上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本堂课有个别知识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当场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