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2
2.年级: 高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 第四章第四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控制人口规模是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有关资料,参与有关活动,深化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结合课文理论与实例,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及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2、内容分析:
由于人类没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肆意开发、破坏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导致部分地区资源枯竭、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鉴于此,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着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1.控制人口规模是根本措施2.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本课教学难点:协调人地关系中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学生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为此本课将围绕这一问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图文,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归纳出知识要点,通过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质疑讨论,最终解决难点、疑点。
4、设计思路:
先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再按照新课程标准“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先出示相关材料或地图,然后结合生活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进而更深的了解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通过上面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及个人对此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三、教学过程描述
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1分钟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地理背景,但具体怎样落实到实践中去成为我们渴望了解的主要问题,今天我们具体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板书:第四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把书翻到P102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发展必然选择的正确道路,也已了解了其内涵和本质。因此,这样直接进入新课教学。
过渡 这种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控制人口规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达到协调人地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来探讨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2,自主学习,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学生开始预习新课并思考:为什么控制人口增长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带着凝问预习,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并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讲授新课37分钟讲授新课37分钟 板书:一、控制人口规模投影:课件展示:“中国人口战略”资料: 2001年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其中5 000万为贫困人口,5 000万为残疾人,1.8亿为文盲半文盲。在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预计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讨论:1.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2.针对以上人口问题,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生 (合作讨论,回答)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答: 世界人口基数大,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人口控制,人口增长快,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超过100亿,届时,地球将人满为患,资源更加缺乏,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生态系统更不稳定,人类的生存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通过阅读课本“活动”及补充资料,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措施。
小结: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重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过渡: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基础,实施可持续发展还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学生预习第二个框题的内容 先感知,后学习,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板书:二、转变发展模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3,自主学习并思考: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处?课件展示: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种发展观的支配下,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们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总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的较长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化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这种经济增长既没有考虑资源的长远价值,也没有充分考虑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实际代价(如上图)。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与长期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讨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益处?3.生活质量的提高是财富和产品越多越好吗?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部分学生可能答案不全面,但只要能言之有理就行了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相应“活动”,进一步明确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益处。培养同学们的读图、析图能力。学生下不能轻易总结答案,但通过指导,能初步得出结论。。
过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是如何搞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板书: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4~P105,自主探究,思考: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生 (归纳总结,回答)1.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等方面,世界各国作出了很大努力,并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我国制定了许多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2.森林是指覆盖大面积土地并以乔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森林资源是森林和林业生产地域上的土地和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生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6,自主探究,思考:1.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状况如何?举例说明如何解决。2.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 阅读教材P104~P105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土地资源对人类的意义有哪些?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做了哪些工作?2.森林资源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生态环境效益?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6,自主探究,思考:1.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状况如何?举例说明如何解决。2.在海洋资源利用中,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我国有哪些措施应对? 对于这样的讨论,学生的结论一定会多种多样,教师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结论,能肯定的一定要肯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好,分析归纳也比较准确。
过渡:协调人地关系,上述三个措施是针对全社会、整个人类而言的,具体到每个人,我们该怎么办呢?
板 书: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阅读教材P107“四、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讨论回答:(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课件展示: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师 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即产品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课件展示: 公众参与图师 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与习惯。 讨论并回答:(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人地关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我们每个人能为可持续发展做些什么? 直观的让学生从图像把握,变书本知识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把握一些。实践证明,通过图像展示,学生较易接受。对于讨论题,给出图进行,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启发,降低了讨论的难道,学生易于直接入题讨论。
小结1分钟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控制人口规模这项根本措施入手,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辩证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我国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及个人对此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对所知识进行巩固性学习 通过小结,让新课内容得以再现,易于巩固学习,同时小结也赋予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
●作业布置:
1. 读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③地区出现酸雨危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 )
①华北地区多为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集中在7~8月,而冬春季持续干旱,降水年际变化也较大。
②人口众多且增长较快,工农业发展迅速,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③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污染和浪费严重。
④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目前缓解华北地区春旱用水紧张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措施是( )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据此完成3~5题。4.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5.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今后应走的道路是( )
A.近海捕捞 B.远海捕捞C.捕养结合 D.海水养殖
6.我国休渔的最佳季节是( )
A.夏季 B.冬季 C.秋季 D.春季
板 书 设 计
四、教学反思
本堂课重点突出,难点剖析得当,教学内容全面。从整个教学过程看,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乐于与同伴交流,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基本能力,但本堂课内容操作量较大,如果把握不好,会造成拖堂教学的现象,今后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压缩一点内容,更好得把握好教学进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