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宇宙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的宇宙环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0-08-08 17: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 球的宇宙环境
5 学时数:45分钟
2、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观点;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2、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首先从人类对宇宙环境的认识出发到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教学重点:(1)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光年 (2)天体系统的层次 (3)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本节内容整个自然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奇妙的天文现象、神话般的外星人传说等尽量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妙绝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文学的有关知识知道得不多,只是从一些神话故事中了解有限
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教学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4、 设计思路:
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微小天体,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只
是“沧海一粟”。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能探测到的星球中只有地球具有高级智慧生命的存在,为什么地球具有智慧生物?地球上具有智慧生物的条件是什么?所谓外星人究竟存不存在?人类努力探索地外文明等都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从这些问题入手,教学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0分钟)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但对宇宙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 阅读《探索宇宙》,说出一个自己熟悉的星空神话的故事,如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 用较多的时间导入新课,目的很明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光年(5分钟) 讲述: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提出问题:根据课本P6——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①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②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③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由此可见,宇宙的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承转 晴朗的夜空,我们可以观察到闪闪发光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还有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都称为天体,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 从学生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多注意观察
讲述: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5分钟) 提出问题: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多少光年?②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③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阅读有关地图,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总结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1250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学生更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
过度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其中有一颗对我们人类来说特别重要,这颗恒星以及围绕他运转的天体有何特点呢?请同学们了解下一部内容。 注重知识的联贯
2、太阳系和地月系(10分钟) 教师辅导,实时解决学生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P8——图1—3及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②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③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④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 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 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学生阅读“太阳系示意图” 加深印象
讲授: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2分钟) 提出问题:①地球的普通性表现在哪里?②地球的特殊性又表现在哪里? 学生根据自身已经掌握和了解的知识回答问题 根据地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信心
师生互动(13分钟):①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②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③请从八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④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课外活动:地外文明的探索
4、 板书提纲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2、太阳系和地月系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5、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在本节课中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学生想不想学,能学到多少知识,
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兴趣去学,因此,新课导入不防多花点时间,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就是这样,老师首先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类认识宇宙过程说一遍,接着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宇宙的神话故事说给同学们听,这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课前主动去收集一些资料,并且课后还要求老师指导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如地外文明的探索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